中評社台北6月29日電/“台灣是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這是許多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像美國人經常把“這裡是美國”掛在嘴邊一樣。就連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首次訪台,一下飛機也說台灣是一個多元社會,可見,台灣的“多元”已經紅到全世界去了。
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文章指出,從張志軍下飛機那一刻開始,所謂多元的聲音就如影隨行的跟著他全台跑透透,就連下榻的旅館都有人事先訂房先一步入住,打算連張志軍睡覺都要讓他體會一下台灣的民主和多元。
特別是周五那天的高雄之旅尤其有意思。高雄市是所謂台灣民主的聖地,現任市長也是民進黨的陳菊。既然如此,當然要表現出比在新北和台中更強烈的反對意識。果然,張志軍一下高鐵立刻遭到反對人士以嘈雜聲浪和礦泉水瓶的攻擊,到了當晚還遭到油漆的潑灑,結果全都灑到隨扈和車輛。
這種形象上了國際媒體之後,到底對台灣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呢?
答案肯定是仁智互見的。反對張志軍來訪的人士一定會說,當然有正面的效果,因為它一方面可以顯現台灣是民主社會,另一方面這種“打臉畫面”上了國際媒體肯定會讓北京不爽,而且可以凸顯台灣人民不歡迎張志軍、討厭共產黨。但支持兩岸交流的人則會認為,這種畫面傳播到國際,除了讓人感受台灣的混亂和沒有法治之外,對台灣人的善良、理性以及好客形象絕對是負面的。
兩種看法誰對誰錯,姑且不論,因為這種口水在台灣已經多到毫無意義了。我們關心的是,到底甚麼才是多元社會?這個概念是來自西方社會,而根據西方的標準,多元社會是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也就是法律允許的行為,不論其內涵為何都是可以表達,可以做的。反之,違法的就不行。用這個標準來看,表達贊成或反對張志軍來台都是被允許的,可是拿東西砸他潑他,不管是有傷害性或無傷害性,都是法所不許的。然而在台灣,一旦反對人士上了街,似乎不管其行為合法或不合法,全都“必須合法”,警察如果依法執法,那就是迫害人權,而這才是台灣的多元邏輯嗎?
台灣真是民主、多元! 可真是如此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