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中國海西沙群島海域作業的中海油981鑽井平台,被中國漁政船包圍保護。(檔案照片) |
中評社香港7月5日電/南中國海雲譎波詭,全世界的目光似乎都盯在這里,看中國在這場海域領土爭端中如何收場?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與越南、菲律賓之間的口水戰、水炮戰等摩擦密集,演變升級為軍事衝突幾成必然邏輯。在國際媒體眼中,這也是觀察中國這個新興大國當下政情和運籌國際關係的重要風向標。
《日本新華僑報》6月30日載文《中國解除南海之患會否“動武”?》,文章說,審視此輪南海風波,中國在牌面上似乎並不占據優勢。一是中國南海領土糾紛“國際化”,越、菲聯手已成定局,中國拒絕國際仲裁,尷尬處境凸顯。二是中方認定危機背後有“美國因素”,借機牽制中國。國際輿論一邊倒,附和美國批評中國試圖以高壓手段改變現狀,日本蓄意煽動。三是中國“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政策錯失,主權被擱置了,“各自搶占”倒成了事實,中國則對新近“架設鑽井”行動的後續發展缺乏預判和準備,造成被動。
分析家們認為,中國急欲出手扭轉不利局面,但又陷入被小國綁架的地緣政治博弈的尷尬中。中國越強硬,周邊國家對“中國威脅”更感知,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越不穩。而如果中國在主權問題上不強硬,則又無法平息國內的不滿情緒,所謂“國家核心利益”更成空談,海洋大國戰略或將半途而廢。
隨著越南菲律賓的連續攪局和叫陣,南海局勢實際上已經失控。對中國來說,軍事攤牌或是解決方案。中國承受巨大壓力,考驗著最高領導層的權威和政治智慧。
中國如“動武”教訓,從國際環境看,一是要顧及美國反應;二是等於把周邊國家推向美日,合圍中國;三是國際上全面被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四是中國和平崛起形象毀於一旦,或將成眾矢之的。
從國內層面看,中國特別珍惜的“和平發展機遇期”可能中斷,不利於經濟建設“中心論”;國內各種社會矛盾頻發,各種勢力糾集,可能應接不暇;承受戰爭代價,國內各方面是否做好充分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