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政府向後退,把障礙撤走,把場地騰空,讓雙方企業在各自國土上較勁、見真章的事例會越來越多。這場大戲裡,只要還是在和平發展的前提下,政府不會是主角,挑大梁的是企業。
對企業來說,在商言商,基本任務是通過產品在價格或質量的優勢獲取市場上的立足之地。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問,難道我們有競爭力的企業,只有那些看起來令人望而生畏、容易觸碰別國安全高壓線的大型設備製造商麼?我們很高興地發現並非如此。汽配行業的萬向集團、光伏領域的漢能控股、生物制藥領域的華大基因和複星醫藥等公司,近期成功收購或注資美國企業。如果把華為、中興、三一、北車等生產大型高端製造業設備的重資產公司比作坦克,那麼這些塊頭略小一些的公司則是我們更具有穿透性的摩托化步兵。大企業容易遭遇阻擊,往往更需要依靠法律力量來不斷硬磕美國人的傲慢與謹慎;其他企業則化整為零,分散出擊,憑著自身的實力迅速滲透入大洋彼岸居民的生活與工作當中。大中小全面開花,我國企業才算是真正走出去。
我們遭遇的敵意只能通過入鄉隨俗來化解。萬向集團深耕美國多年,點滴融入當地商業環境,遵守規則,就很少遇到由於國別、種族等因素引發的政治問題。聯想集團幹脆把總部都搬到了美國,幾經打拼獲得今日可與戴爾、惠普平起平坐的市場地位。對哪家企業來說,這都是闖江湖,不可能風聲定波瀾平,重要的在其中堅持本地生意的邏輯,而不為一時挫折所阻撓,也不應為一時的勝利而多陶醉。過三十年回頭看,三一今日勝訴,也許只是波瀾上一朵浪花。需要記住,但也不是大事。
(作者:齊岳 來源: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