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委員會的人事任命,本屬歐盟“家務事”,但從中歐/東歐成員國力阻跟俄羅斯“眉來眼去”的人選出任該職,足以證明兩件事:一、烏克蘭/俄羅斯因素,對歐洲重大政經決定已產生實質影響;二、歐洲委員會理應代表歐盟整體利益,惟從成員國爭相把“自己人”推上歐委會決策性職位,足見在政客心目中,本國得失尤重於泛歐榮辱。峰會結束後,歐盟對外事務專員人選仍無定案,延至八月底再議。
在俄羅斯問題上,美國指摘歐洲盟友拖其後腿,歐盟成員國之間更加“軟硬分明”。若非西方陣營各自為政,俄羅斯能否兵不血刃“生吞”克里米亞,恐怕是一大疑問。就以德國為例,該國對於克里米亞事件沒有強烈反應,三月七日《世界報》頭版頭條大字標題“德國人反對制裁俄羅斯”,民意調查顯示只有百分之三十八受訪者同意制裁,百分之七十七反對美國提議把俄羅斯踢出八國集團,百分之九十二反對德國和俄羅斯切斷外交合作。
在馬航慘劇的二百九十八名罹難者中,荷蘭人佔多達一百五十四名,該國政府反應強烈,促請歐盟檢討對俄關係,在公在私皆可理解。英美於國際事務上向來同上同落,倫敦加強批俄,同樣不令人意外。然而,馬航災難能否迫使歐盟對莫斯科硬起來,還看德意等跟俄羅斯經貿關係緊密的大國如何取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