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研究中心主任吳建德教授(中評社 林艷攝) |
中評社西寧7月23日電(記者 林艷)由全國台灣研究會、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共同舉辦的“第二十三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於7月21日至25日在青海西寧召開,在小組討論上,台灣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研究中心主任吳建德教授指出,中國大陸與越南最新一波的主權紛爭與街頭暴動事件,不僅影響到兩岸關係的發展,甚至在某些方面形成衝擊。
吳建德指出,兩岸政府與越南在南海地區主權的紛爭,由於中國的積弱不振、強權的介入、經濟與民族主義情緒等四項因素而治絲益棼,幾近無解。要想伸張中國的歷史主權,兩岸合作有其必要性;然而,台灣位於強權保護區域內且威脅台灣安全者正是大陸;在主權互不承認的情況下,僅能達到治權互不否認的消極效果,無法進而在治權上進行合作等事實,致使兩岸關係不僅進入深水區,而且是瓶頸區;由於雙方互信過於脆弱,任何一丁點的誤解或單方面的行動,都有可能衝擊已屬緩河的兩岸關係。台灣在中、日因釣魚台主權紛爭而關係緊張之際,單方面與東京方面達成漁業協定,就曾經讓北京相當不悅。
然而,吳建德續稱,在民間層次則隨著兩岸在南海主權法理基礎過於薄弱,如何著雙方民間專家學者探討出9條斷續線的法理基礎以為因應;兩岸民間在南海與越南的投資、工作與居住安全受到威脅;兩岸存在各自基於主權立場對越南進行法律戰、心理戰與輿論戰的反制,以共同壓制河內的法律、輿論與心理戰的可能性逐漸升高,再加上台灣太平島能否有效自衛或是需要外援等疑慮,在在促使大陸得以遂行“以民逼官”、“以經圍政”的對台政策效果,並且有利於奠定兩岸未來在南海議題上共同合作的基礎。
如何讓兩岸即使面臨南海紛爭時,仍能持續發展兩岸關係,降低猜忌增加互信並且能進一步化阻力為助力。吳建德認為,大陸應做到換位思考,真正體會台灣處於美國第一島鏈防衛圈的安全需求與現實,以及理解台灣選邊站的為難,不過早迫使台北政府要在兩難中做選擇,對兩岸關係形成揠苗助長的後果;再者,在兩岸治權互不否認但也不合作的情況下,由兩岸人民需求為考量,逐步由經而政、由民而官的路徑雖然耗時甚長也效果往往不彰,但卻是雙贏之道,對此北京應有十足的耐心與信心,藉著以避免衝突為主軸的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在台灣太平島遭到攻擊時能給予防衛協助並且對該島“秋毫無犯”地反還台灣,同時也將台灣納入南海經濟合作(特別是能源項目),都將有助於兩岸關係的良性互動與鞏固互信。
(後方支援記者:孫儀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