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4日電/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武寅24日指出,日本在發動甲午戰爭時,武力擴張受挫時,以及戰敗後都曾有機會對自己走過的道路進行認真的回顧和反思,從而懸崖勒馬,避免越陷越深。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沉迷在歷史的夢境中未能清醒。
她說:“只要日本一天不補上歷史的必修課,就一天找不到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
由參考消息報社、新華社解放軍分社攜手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中國史學會共同舉辦的“殤思·鏡鑒——甲午戰爭120周年研討會”24日上午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舉行。武寅出席會議並致辭。
武寅說,甲午戰爭是日本武力擴張的第一場大仗,而武力擴張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確立的基本國策,也是日本為自己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正因為如此,甲午戰爭的實際效果如何,對日本以後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或者說是示範效應。
她認為,《馬關條約》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日本帶來巨大戰爭紅利的同時,也給它的征服對象中華民族帶來巨大的衝擊和警醒,形成了最終埋葬日本軍國主義者的一個隱性因素。甲午戰爭這兩個結果就從兩個方面強烈地刺激了日本,一方面,巨大的戰爭紅利,使它賭紅了眼睛,陷入了戰爭的亢奮中不能自拔,同時它也更加堅信戰爭的威力。另一方面,列強聯合,逼其就範,則使它顔面掃地,它無論如何不想就此善罷甘休,所以發誓臥薪嘗膽,報一劍之仇。這樣甲午戰爭的複雜格局和日本的戰後應對,就為日本以後的發展鑄成了這樣一個可以參照的範例。那就是,武力爭奪,然後是列強干涉,然後是臥薪嘗膽,然後又是再次爭奪。可以說甲午戰爭戰後處理為日本今後走什麼路、按什麼路線發展提出了極其惡劣的負面範例。
(消息來源:《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