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遠”艦軍官合影,第二排左四為鄧世昌。 |
投身軍旅:離家27載,僅回家三次
鄧老用帶著濃厚粵語的普通話,向記者娓娓講述著他所知曉的曾叔公的塵封往事。
世昌曾叔公性格忠勇剛烈,他“不飲賭,不觀劇,非時未嘗登岸”,作風與許多軍官格格不入,招致閩系軍官排擠。在北洋時,曾叔公始終不帶家眷,堅持居住軍艦,相伴的只有一條愛犬。這位孤獨的將領在27年的海軍生涯中,僅回過三次家。
如今,在廣州天河公園的一個小山岡上,靜靜伫立著一座雕像,主人公手持望遠鏡,披風飄飄,堅毅而沉著地望著遠方。雕像後面,翠綠的鬆柏叢中,是一座環形墓,墓碑上寫著:“皇清誥封世昌鄧壯節公之墓。”這便是鄧世昌的衣冠冢。當年,鄧世昌以身殉國後,黃海沿岸漁民紛紛駕舟下海,欲打撈其屍體,然而,大海茫茫何處覓?其家人含淚把他的衣冠裝入棺中,建起衣冠冢,以寄哀思。
少小離家,從軍27載,鄧世昌以特殊方式魂歸故里。
威名遠播:侵華日軍到鄧氏宗祠拜祭
鄧浩然向記者透露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幾乎所有關於鄧世昌落海後的描述,都有一段其所養愛犬“口銜其臂,使其不沉”,鄧世昌趕其走,但愛犬又“複銜其發”,可鄧世昌決心與艦上官兵共患難,絕不獨生,隨後按下愛犬與其一起沉入大海的故事。但鄧浩然告訴記者,他小時候曾聽長輩講,這條犬是鄧世昌當時到英國接艦的時候帶回來的西洋犬,耳朵大,個頭高,身體瘦,很通人性,應該算是警犬。鄧世昌很喜歡,經常把它帶身邊。但唯有那次海戰,鄧世昌不知為什麼沒有帶它。那天晚上這條狗煩躁不安,鬧得很厲害,後來家人跟它說“你的主人戰死黃海了”,這條狗聽後就衝出了家門。過了很久,狗渾身濕漉漉地回到了家,銜了一頂紅纓帽回來,然後又離家而去,再沒有回家。這故事雖然與歷史有出入,但人義犬忠是不爭的事實。
1938年廣州淪陷,不少祠堂被日寇侵占駐兵,鄧氏宗祠卻幸免於難。反有日兵私下潛入,脫帽行禮、鞠躬拜祭。“我九叔懂日語,就向他們打探原因。有個軍官回答,鄧世昌雖然是日本的敵人,卻是頂呱呱的英雄,日軍對他又敬又畏,所以不敢進駐祖宅。”
激勵後人:6位後人投筆從戎
此後,鄧家的後人多受先祖影響參加革命。鄧世昌大兒子承襲父職供職於廣東水師;小兒子鄧浩乾曾供職於民國海軍部。
“我們鄧家是侵華日寇的世代死敵!”鄧浩然回憶,1937年盧溝橋事變,廣州的7位鄧氏後人中就有6人投筆從戎。鄧浩然的父親鄧權民、六伯鄧渭民、七伯鄧堯民、八叔鄧光民和二姑鄧婉紅都考入黃埔軍校,年紀最小的九叔鄧燊民也自學日文,加入抗日諜報組。
1945年抗戰勝利,鄧浩然的父親鄧權民,作為第12集團軍教導團的幹部,在廣西博羅參加日軍一個聯隊的受降儀式。提起父親的經歷,鄧浩然很是感慨:“曾叔公在日艦圍攻下含恨黃海,50年過去,他的孫輩接受日軍投降,也算是告慰先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