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學家新田成文通過微博說,日清戰爭對於日本的價值在於,日本通過這場戰爭揭去了中華帝國身上神秘的迷霧,使其虛弱的本質得到體現。日本在文明上對於中國的恐懼和畏縮因此被徹底一掃而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讓日本民族的自信心得到樹立與膨脹。當然,這種自信的過度膨脹,超越界限就意味著狂妄。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日本對甲午戰爭的研究多是重視細節的戰史研究,對其歷史背景和戰爭的侵略性質絕口不談。而且,在日本學者的戰史研究中,甲午戰爭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日方對於這段歷史抱有“勝利理所應當”的態度。在日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日清戰爭”的文字普遍不多,日本作為戰爭發起者和挑釁者的史實被掩蓋,而被塑造成“新興大國和舊帝國的一次衝突”。
日本《讀賣新聞》曾評論說,相比日俄戰爭,“日清戰爭”在日本人的集體歷史記憶中相當淡薄,因為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勝利意味著日本作為“亞洲代表”首次挑戰西方的勝利,標誌著日本作為大國的崛起,而戰勝腐敗的清王朝“被認為並不值得賦予如此大的意義”。
韓國對於甲午年有更廣闊的記憶。《韓國時報》24日撰文寫了1894年發生的三件主要歷史事件:甲午更張、甲午戰爭和東學黨起義。文章稱,在1894年7月下旬,一系列事件快速發生,他們推翻了朝鮮半島的舊秩序,最終影響到了整個東亞的秩序。一切以日本軍方占領朝鮮王宮要求朝鮮改革內政為開端,先是有了甲午更張,朝鮮政府官員進行了近代化改革。第二個主要事件是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決心推翻中國在東亞長達數千年的主導地位。這場戰爭在朝鮮進行,改變了東亞下一個世紀的傳統秩序。
《東亞日報》則說,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導致清軍和日軍進駐朝鮮半島,後來兩國軍隊甚至在朝鮮半島上展開激烈交戰,給朝鮮民族帶來巨大創傷。120年過去,如今的朝鮮半島仍不時受到因中日兩國間角力而產生的影響。一個是已發展成為可以與美國比肩的中國,一個是擺脫二戰敗戰國枷鎖後不斷走向軍事大國化的日本,這兩個國家之間的角力仍在繼續,而朝鮮半島也無奈地時刻面臨著新的挑戰。
中日交惡源於甲午戰爭
7月24日,國際危機組織發表一份報告,呼籲中日保持克制。報告稱,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引起有關日本是否就二戰侵略行為完全悔過的激烈爭論,而這段侵略歷史仍然是這一地區的傷痛。報告建議中國緩和反日言辭,不要把戰爭歷史問題同釣魚島爭端聯繫在一起,並且展開同日本的高層政治對話。英國廣播公司稱,在國際危機組織發表這份報告之際,中日兩國關係正陷入新的低點,兩國也面臨爆發軍事衝突的危險。
“當年的甲午戰爭是導致目前東北亞局勢再次陷入危急的原因所在”,《韓國日報》的專題文章稱,因為日本就是那場戰爭後開始殖民統治台灣,並占領釣魚島的。而當時間的車輪走過兩個甲子輪回、待再次迎來甲午年時,中日兩國正因領土爭端及歷史問題處於一觸即發狀態,而導致這一切的核心因素似乎就是釣魚島。時移世異,中國已不是當年軟弱的清政府,因而絕不能在領土問題上做出任何讓步。從這個角度看,當年的甲午戰爭仍是左右東北亞局勢和命運的關鍵所在。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稱,目前中日緊張局勢反映了日本當下更深層次的身份危機,即日本人的心靈在種族優越感和自卑心理的兩極發展中被撕裂,無所適從。日本的種族優越感源於現代中國的積貧積弱。日本從明治時期向西方學習,並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參與西方列強殖民帝國主義。尤其是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中國之後,日本才開始看不起“東亞病夫”的中國。而這一優越感在最近幾年中國重新崛起的情況下越來越朝著相反方向發展——日本的自卑情結開始滋長。更確切地說,日本正穩步回到20世紀之前的自卑感,尤其是在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新秩序之下。
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的文章對各種歷史紀念表示反感。文章稱,近些年來,亞洲很多領導人借古喻今,這是危險的。25日是第一次中日戰爭或稱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紀念日,三天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紀念日。文章質問說;這些紀念日無疑將掀起新一輪歷史對比的高潮。歷史在亞太地區現代事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些歷史類比和“歷史的教訓”能真正為我們解決當前問題提供有益指導?
不過,日本“愛媛新聞”網24日以“喜歡戰爭的國家”為題反思說,明治以後,日本把富國強兵當成國是,為了置身於列強之列,擴充軍隊,實行全民皆兵制度。甲午戰爭勝利後,國內為之沸騰,獲得的賠款再次讓日本得以擴充軍備。此後,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那些年日本差不多每隔10年就有一次戰爭。今年就像富國強兵時代就要再來似的,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未來,戰爭都會把一切破壞殆盡,現在更應該向歷史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