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死亡率不宜成醫院評價指標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29 10:19:52


  中評社香港7月29日電/國家衛計委下發的“二、三級綜合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標準”徵求意見稿中,擬在醫院“服務質量”一節對醫院患者死亡率指標做出規定:三級醫院住院患者死亡率不超過0.8%,二級醫院住院患者死亡率不超過0.4%。

  據報道,徵求意見稿中的數據來源於《中國二、三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基線調查》,該調查覆蓋全國700多家醫院,患者死亡率則是基於該調查的一個統計學結果。按照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相關負責人的說法,“死亡率指標是行業平均水平的客觀數據。”總之,這一指標用於描述客觀事實,符合調查統計的真實性。但是,能否用於“醫療服務能力標準”,充當具體的衡量指標,這要另當別論。

  既然是“標準”,就帶有評判意味。某一“標準”可能是供參考用,也可能帶有強制性,但在評判某一事物是否合理的意義上,沒有本質區別。患者死亡率一旦指標化,寫進“醫療服務能力標準”,它就成了度量依據,可以據此判定某個醫院的服務能力是否合理,能否被接受。統計結果是對客觀情況的描述,標準是對理想情況的設定,但很多時候,我們的管理者直接把客觀情況當理想,把現狀當標準,改革發力不是針對問題,而是對准容易獲取數據的環節,往往舍近求遠,避重就輕。

  國際上,醫療領域的各種患者死亡率指標是存在的,一定的死亡標準成為行業參考,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數據怎麼得來,如何對待,這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看是否從醫療自身規律出發。“醫療服務能力標準”中的患者死亡率,來自700多家醫院的統計數據,看似采樣豐富,但實際上,醫療資源分布是否合理,各級別醫院之間的生存是否公平,主管部門的行政干預性有多大,所有這些因素都裹挾著看似單純的統計數據。這個死亡率的確能描述醫療行業平均水平,能反映客觀情況,但這個客觀情況未必符合醫療行業自身發展的合理性,以及應然趨勢。

  醫療管理,或者政策制定,需要很多統計數據指標,這當然不是問題。但涉及醫療服務本身,尤其是反映醫療自身發展狀況時,數據需要來自醫療具體實踐,由醫學行業提供。歸根結底,這是一個專業人在專業領域才能完成的事情。一個疾病有多少治愈率,這取決於醫療技術所取得的水平。一個醫療事故的發生,有責任問題,也有醫療規律的作用,分清二者,卻也是一種醫療專業判斷。一個醫院能夠以及願意救活多少重病患者,這取決於醫療機構自身的現狀,與“行業平均水平”沒有關係。三級醫院、二級醫院的患者死亡率,描述的是醫療規律,還是醫院分級下的行政管理規律,這實際上也說不清。

  一些指標、政策出台,初衷是鼓勵醫療服務水平改善,結果往往“激勵”醫療機構往險惡處用心,這類案例不算少。很多反向激勵,其原因相似,就是脫離了醫療服務發展本身的規律。如果遠離醫療規律,這樣的數據指標越貼近真實,反而越是強化可能不甚合理的現狀,對醫療發展而言甚至是一種禁錮。

  (作者:肖暢 來源:成都全搜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