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員在丹江口水庫取水樣監測水質。 |
中評社北京7月29日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河南淅川縣的陶岔渠首出發,一路向北,最終抵達北京團城湖。漫漫1277公里的長路,要征服的有太多太多……本報將連續以水質、工程、移民為主題,將那些“征服路”上的故事一一講述。
丹江口的水遠涉千餘公里將入京,水質的好壞是眾目焦點。之前,也時時有丹江口水庫受污染的報道見諸報端。而此次中線行,媒體的首要關注點也落在了水質上。而當記者們親見了、親嘗了丹江口那一池清水之後,所有顧慮都隨風散去。
監測
保護區為保水質達標否決50%新項目進駐
丹江口水庫的水質已經連續6年穩定保持在II類水平。日前,北青報記者從河南省南水北調辦公室獲悉,為確保通水後總幹渠輸水水質安全,總幹渠兩側已劃定了3054.43平方公里的水源保護區,並對保護區內新上項目嚴格把關,否決了50%的項目進駐。
據介紹,為確保水質穩定達標,丹江口庫區和沿線縣市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位於水源核心區的淅川縣從2003年起響應停建令號召,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廣大群眾生活水平受到較大影響。像曾經的淅川明星企業、豫西南最大的造紙基地——泰龍紙業,為了保護水源地水質,2004年12月被徹底關閉,資產損失2.3億元。此後幾年,淅川縣338家造紙、冶煉等企業實施了關停並轉,淅川縣的財政收入也一度大幅下滑。這對淅川來說,無異於“壯士斷腕”。
而這樣的“壯士斷腕”,在水源地和沿渠各地陸續上演。據統計,水源地3市6縣已累計關停並轉污染企業801家,下崗分流2.7萬人,每年減收增支7億多元,10年累計70多億元。河南省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劉正才指出,在總幹渠兩側劃定了3054.43平方公里的水源保護區,其中總幹渠兩側200米內為一級保護區,“謝絕”所有項目;總幹渠面向下游左側3公里、右側5公里內為二級保護區,電鍍、皮革、化工等十類項目“免談”。而對於新上項目,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專項審核,“環評過不了的,一律否決!”劉正才舉例說,像原本已經報批給國務院的富士康項目,因為其宿舍區的建設接近水源地,最後撤回,重新制定規劃。據悉,目前總幹渠兩側水源保護區先後對400多家企業進行了環境影響專項審核,200多個存在污染風險的項目被拒之門外,這意味著否決率達到了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