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5日電/先是高通,現在又是微軟,還有正在接受刑事調查的葛蘭素史克,中國的新一輪反壟斷調查正對跨多個行業的全球供應鏈造成令人不安的影響。
英國《金融時報》8月11日載文《在中國做生意的風險越來越大?》,文章說,西方企業該做的不是准備大規模撤離,而是應避免過度反應,並專注於尋找新的、適當的戰略,讓自己留在這個全球增長最快的消費市場繼續做生意。
當然,任何正考慮將業務遷往中國,以求進入這個快速發展的市場的企業都應睜大雙眼。來華外企如果只想獲利,往往會發現事情並不順利。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更傾向於在以下這類公司中發現腐敗或反競爭行為:只關心從中國獲利,而不為這個國家帶來有價值的東西以推動其未來經濟增長。
簡而言之,如果某家企業只是在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獲利,那麼中國就會要麼柔和要麼突然地向它亮紅燈。比如上調進口關稅,進行反腐敗調查,或採取更微妙的手段,如調整合資企業所有權加大做生意的難度,或採取稅務手段。
那些能為中方提供學習借鑒機會的企業,將更受中國的歡迎和接納,比如讓中國人學會如何製造汽車或航空航天高端零部件以及掌握創新科技知識的企業。
一旦西方企業了解到這種市場控制的分寸,它們將認識到在中國的任何商機都帶有附加條件和時間窗,它的時長可能是5年、10年或更久,但如果業務沒有演變,這個時長肯定是有限的。如果企業發展得過於龐大,國家往往會把它們牢牢控制起來,或設法阻止它們變得過於強大或有影響力。
從外界角度來看,西方企業貌似最近在中國正逐漸遇冷,但這種想法完全錯了。中國政府急於讓國內產業向價值鏈上方移動,從而為中國人民提供更高的薪水、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他們要求的更大的購買力。中國需要西方企業幫忙實現這一目標,嚇跑企業絕對不是中國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