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9日電/中國留學生出國後,常會遭遇“水土不服”。半年前,美國媒體甚至出示一組數據稱,25%的中國留學生輟學常青藤,引起社會嘩然。中國留學生出國後到底會遭遇哪些挑戰?面對這些挑戰,准留學生們該如何應對呢?日前,記者專訪了哈佛商學院MBA畢業生Calvin,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發現,有的常春藤名校的中國留學生最終會走向輟學的道路,主要原因有三:無法適應海外互動式教學的課堂學習;難以融入當地文化導致的社交障礙;常春藤學校本身“嚴進更嚴出”的招生培養模式。
“發言不必做到最全面,一兩句拋磚引玉的話能引發大家的思考就好”
Calvin說,他和許多中國學生一樣,從小也是經歷中考、高考(微博),在比拼分數的競爭考核體系中成長起來的,對於考試頗有心得並游刃有餘。但是,剛進入哈佛,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商學院中,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他也曾經感到不適應。
“舉個例子,在國內學校的課堂中,常常是老師講解理論知識和習題,學生記筆記,以單向授課為主,每學期期末的考試是衡量學生的主要標準。但國外則截然不同,教師採取的是引導式的互動教學法,通過讓學生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哈佛的成績考核體系中,課堂參與與期末考試或論文各占50%的成績。我發現,當老師組織大家討論時,那些在歐美教育體系中成長起來的學生一個個都踴躍發言,而我,剛開始時卻總是插不上話。”
Calvin事實上並不是不願意回答,但很多時候,他總是想著更好地組織思路,等思考成熟後再發言,本想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卻往往因此錯失課堂參與的機會。直到有一天,導師的話點醒了他,“其實你的發言不必做到最全面或最有深度,有時候,你的一兩句話,可能也會拋磚引玉,引發大家思考。”Calvin說,確實,仔細想來,那些美國學生說的難道就是真知灼見嗎?那些想法有時非常天馬行空,但他們敢說、願意分享,這恰恰是西方課堂表現考核中,最為看重的一點。
“在常青藤名校,學習不僅限於書本和課堂”
中國留學生在海外喜歡“抱團”,華人通常都呆在華人圈,這一現象的背後,除了語言障礙——很多優秀學生聽得懂教授上課的內容,卻聽不懂日常生活中的俚語,更多的是文化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