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5日電/上海警方日前偵破一起以輿論監督為幌子、通過有償新聞非法獲取巨額利益的特大新聞敲詐犯罪案。涉案的21世紀網主編和相關管理、采編、經營人員及兩家公關公司負責人等8名犯罪嫌疑人被抓捕歸案。案涉數十家企業。
《環球時報》刊發南京政治學院教授王傳寶文章稱,涉案者21世紀網依托的是南方系《21世紀經濟報道》,儘管該網在財務上獨立核算,但很難撇清與21世紀的沾連。透過披露該案的新聞,可以看出,該網的經營模式和操作手法之不道德,堪稱沒有底線,以至於觸犯法律,讓人震驚。
如果說《新快報》記者陳永洲的案發,中國財經媒體圈的一些黑幕已為人所知;央視財經頻道郭振璽、芮成鋼等多人被帶走偵查,更讓人警醒。此次,21世紀網再次案發,更應深度反思:財經媒體圈到底水有多深?產生這樣毒瘤的生態是怎樣的?個案查處能淨化生態嗎?新聞尋租的空間有多大?扼制新聞腐敗,需要怎麼樣的制度建設和法律規制,等等。
現在新聞尋租呈現以下特點:一是由零打碎敲向集團作案轉變;二是利益模式固化、有成熟系列敲詐套路;三包括互聯網在內的新媒體讓敲詐防不勝防,一些自媒體也跟進分食;四是涉足領域更加廣泛,且有逐步高端化、專業化之勢;五是一些公關公司和媒體聯手作案,敲詐者多為諳熟證券市場規則的專業人士。這些特點反映出在市場壓力下,一些傳媒從業人員甚至機構,職業道德嚴重淪喪。加之監管不到位,讓敲詐有恃無恐。
我們習慣說,個別不良新聞人的不法行為,污染了傳媒生態圈,讓新聞人蒙羞。但從上述多案來看,有償不聞、有償新聞乃至新聞腐敗、新聞敲詐,絕不是個案這麼簡單。新聞業的風氣需要整頓。作為社會監督者,新聞業如果不能保持專業、中立、恪守本分,那就像法律工作者不能秉公執法一樣,污染的不是水體而是水源。
新聞業內長期進行的職業道德教育,效果不樂觀;而一些規制性的措施之乏力,也讓人擔心。如果我們的傳媒業風氣不純良,又如何建立公信力?又如何參與國際新聞競爭?有一批容易被收買的新聞人,又如何能夠保證新聞的公正、甚至宣傳導向的不跑偏呢?
新聞腐敗連續被查處,也給我們以提醒:任何領域,如果沒有信息透明和有效的監督,即便是監督者本身也會把持不住。監督無禁區,反腐同樣沒有禁區。媒體領域同樣也應置於公眾的監督之下以及法律的強光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