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交學院副院長、中國亞洲太平洋學會副會長江瑞平(中評社 黃蔚攝) |
中評社南寧9月13日電(記者 黃蔚 楊犇堯)在南寧參加第七屆中國-東盟智庫戰略對話論壇的外交學院副院長、中國亞洲太平洋學會副會長江瑞平,昨日接受中評社採訪時表示,中國重建“海上絲綢之路”這樣的戰略,有助於用經濟手段推動政治互信,目前他國對中國存有的疑慮是正常現象,這些疑慮正說明了中國對外推行各項戰略的必要性。
江瑞平首先表示,中國在對外推行各項戰略時,例如重建“海上絲綢之路”,遇到鄰國的懷疑是正常的,有越南方面的與會專家就表示,中國的這一構想其實缺乏比較細節的東西,這樣難免會讓人多心。
江瑞平說,但中國就是要通過這樣一個大的項目,才進一步強化和提升相關國家的經濟規模,從而使得我們的政治互信更加堅實,用經濟發展帶動政治發展,而在這個過程當中,經濟互利和政治互信肯定需要同時兼顧。
“我們需要做的是,無論在經濟合作方面,還是在其他層面的合作方面,我們要兼顧到兩個層面的客觀現實,盡可能形成一種良性互動,”江瑞平說,“我們不能因為在政治互信方面,包括在其他安全關係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就止步不前、不積極採取措施,而是應該推動一些經濟及相關領域可以推動的合作,通過進一步強化經濟合作提升經濟互利,以增強我們的政治互信,解決我們尤其在南海遇到的問題,最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江瑞平表示,在重建、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的過程中,我們如何和相關國家加強合作,尤其是加強一些對中國顧慮特別強國家之間的合作,且達成重要共識,都有許多工作要做。
不過,江瑞平指出,任何一個大合作項目的完善都需要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不應該一家說了算。“中方提出倡議後,我們看其他國家是什麼反應,他們是否會提出新倡議,然後大家共同把目標進一步明確,所以它是一個過程。在這其中,其他國家對中國提出倡議的反應,可能更多是積極的、支持的,但是也有可能是消極的、反對的。但是無論如何,都需要坐下來共同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