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市台灣學會助理研究員劉軍 |
中評社廈門9月23日電(記者 鄧冠英)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台灣研究新跨越新學術研討會”上,廈門市台灣學會助理研究員劉軍認為,當前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最現實的破解之道也許在於,兩岸最好都不要先讓軍事互信機制承載太多其他內容,應該將軍事互信機制僅僅視為軍事互信機制本身。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應該穩中求變,保守中有進取,以保守為主,著眼於整個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意義重大,時機已經成熟,雙方應當抓住時機,積極探索適當的啟動方式,採取漸進策略,逐步實現目標。
劉軍說,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設想遲遲難以啟動,原因恐怕在於兩岸都對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抱有太多附加期望,在尚未啟動之時就預設了許多前提條件和目標。一個希望大陸徹底放棄武力攻台,一個希望以軍事互信為突破口逐漸轉入經濟、文化、政治互信,直至兩岸統一。
然而,僅僅軍事互信機制這一舉措卻難以承擔如此之多的重任。構建軍事互信機制的實施辦法可以採取漸進策略,總的做法是不斷增量累加,積小步為大步,成熟一個層面便上升到另一個新層面,成熟一個階段便遞進到下一個新階段,層層累積,步步推進。
兩岸首先要達成共識,都接納漸進策略,以建立互信機制為目標,先進行直接性的軍事接觸。邁出軍事接觸這一步很關鍵,至於互信程度能有何進展,互信機制能否最終建立起來,需要時間來培育,接觸在戰略上很重要,雙方應當堅持接觸優先。從接觸到互信,中間還要經過幾個環節,那就是減少敵意,化解矛盾,由不規律的接觸到規律性的接觸,由規律性的接觸再到雙方軍事透明化,要始終保持溝通的暢通和及時,減少懷疑,增進信任,逐漸累積信任,進而發展成為軍事互信,在這個過程中軍事互信機制便慢慢成型。
隨後,兩岸再通過正式簽署協議,將軍事互信機制最終穩固下來,成為制度化的常態。由直接接觸到互動協作,由非常態到常態化,由軍事互信轉向軍事互信機制構建,等累加到一定量時雙方順勢向前一推,實現階段過渡,這樣就完成了從軍事接觸到軍事互信再到軍事互信機制確立的全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