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孫雲 |
中評社廈門9月25日電(記者 鄧冠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學者孫雲日前出席廈門大學舉辦的“台灣研究新跨越”學術研討會,孫雲發言時指出,因政治符號而生的風波干擾兩岸關係,造成消極影響,兩岸應不斷創造共同政治符號,以強化兩岸民眾對兩岸關係基本觀念的認知,促進感情融合,才能保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孫雲表示,由於歷史以及政治等原因,兩岸內部各自形成了獨特的政治符號系統,而由於兩岸在政治定位等政治認知與情感上的差異,經常會產生政治符號衝突,如“國旗”以及代表團隊名稱等爭議。他認為,這些因政治符號而生的風波頻頻發生,給兩岸關係帶來干擾與負面影響,尤其島內一些政黨、媒體不斷炒作大陸對台灣的“矮化”、“打壓”、“封殺”等,煽動對大陸的負面與對立情緒。
孫雲認為,兩岸發生政治符號衝突原因如下:其一,自1949年以來,兩岸兩個政權並立,並先後在國際社會代表中國,兩岸通過各自有目的的灌輸政治意識形態等政治社會化過程,擁有各自的政治符號系統;
其二,兩岸之間缺乏互信,長期形成的隔閡與誤解非短時間內可化解,兩岸人民出於各方面的差異,彼此缺乏必要的瞭解、同領心及包容,在兩岸互動中,尤其對待敏感政治符號上,台灣強調要對等,而大陸則擔心台灣的政治符號問題衝擊“一中框架”。
其三,島內一些政治勢力的工具性運用,例如,在陳水扁執政時期,當局處處刻意以“台灣”取代“中國”,全面清除帶有“中國”或“統一”象徵的政治符號,推行“漸進式台獨”活動。
其四,兩岸力量對比的快速變化,台灣愈發擔心被“矮化”,缺乏政治信心,怕政治符號不被尊重。
孫雲表示,要把握處理兩岸政治符號衝突問題的基本原則:首先,兩岸政治符號衝突是一個國家內部的問題;其次,兩岸政治符號衝突不是零和鬥爭,可通過協商達成務實安排;最後,兩岸無論政治人物還是政黨與團體,都不應利用政治符號分裂國家,也不應利用其製造兩岸矛盾與對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