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上述,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漁翁得利的想法是狹隘的,也是主觀臆測的。首先,中國在格魯吉亞、吉爾吉斯斯坦、敘利亞和利比亞危機中都沒有獲利。其次,危機對中俄關係的促進也是有限的。中俄互為最大周邊鄰國的地緣政治屬性決定了無論外界風雲如何變化,兩國客觀上都需要保持長久的穩定關係,中俄走近既是戰略性的,也是長期性的,不會受一時一事的影響。經濟合作是極為務實的,政治因素的介入只是推動而非決定性因素。最後,俄羅斯與西方對抗會減緩中國在東部的壓力理論上是成立的,但在實踐中需要非常縝密細緻的分析。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和大國衝突對抗的國際環境到底哪個更有利中國的發展,更符合中國對戰略機遇期的定義,這需要最高層政治家去判斷。
中國不需要在俄烏或者是俄羅斯與西方之間做某種選擇,而是堅持一貫的中立的不干涉內政的態度。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秘密外交和黑箱政治正在淡出外交舞台,民意和道義的力量已經成為支撐一國國際威望的重要源泉。中國外交也越來越呈現出新的特色,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外交工作要堅持正確義利觀,“有原則、講情誼、講道義”。因此,在烏克蘭問題上,中國堅持道義和利益的平衡,不會像某些西方媒體講的是“漁翁得利”的角色,這些都是對中國的故意抹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