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相百態的社會經濟影響已經顯現,雖然中環暫躲過一劫,但經貿下行難以臨時刹車。正如首任特首董建華近期會見傳媒時提到,“佔中”的負面影響已經初步顯現,酒店訂單跌了20%-30%,信用卡消費跌了20%-30%,這些不僅僅是紙面上的數字,更關乎成千上萬港人的生計三地。旺角成“衰角”,靚鋪變“死鋪”,部分店面門可羅雀,據估“佔中”每天令香港零售業損失1.1億港元,慘烈程度比之十一年前的“沙士”衝擊有過之而無不及。
就“佔中”本身而言,值得慶幸,近期的發展我們看到不少的積極面,首任特首的兩度公開講話、富豪大佬和商界名流的集中表態、香港高院就禁制令的決定以及民間“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的自發力量,四管齊下,推動問題解決的正能量一直都在,且日益壯大。同時,“佔中路霸們”內部如何達成“統一協議”,找到台階體面收場,亦是問題解決的關鍵。
但“佔中”陋相的背後則是香港社會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青年人上街,高樓價和社會流動性缺乏難逃其責。這兩大頑疾,任由發展,恐積重難返。港府和特首都意識到這點,重要的是如何落實相關配套的公共政策,如何加強香港本地中長期的社會政策研究,如何推動象徵財富權力的“太平山”與代表普羅大眾的“獅子山”進行“兩山”對話,收窄財富分配、社會認同上的鴻溝。現時的香港亟需通過這些方面的美容調理,方能早日重現“東方之珠”之麗顔。
(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裘旭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