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3日電/香港的佔領行動已進入第三十七天,迄今未有完結的跡象,而對經濟民生的影響逐漸浮現,各界均期盼早日找到解套辦法,令事件盡快和平落幕。
過去一周局勢相對平靜,警方沒有拆路障,佔領者也沒再衝出馬路,擴大佔領範圍,除了旺角有零星衝突外,各“佔領區”都沒有“狀況”。有人認為,政府正在採取“拖”的策略,消磨學生的鬥志,待其軍心渙散時採取行動。
學聯則促請特區政府將學生對政改的訴求直接轉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並請求他直接跟學生對話,並撤回人大決議框架。學聯負責人還表示,不排除在北京舉行亞太經合組織 (APEC)峰會期間,組團上京陳述爭取真普選的訴求。
學聯要求見國家領導人反映對政改的訴求,本來無可厚非。此舉說明他們仍有“一國”的觀念。但是,會面不可能單方面決定,應透過與中央駐港機構溝通作出安排。令人憂慮的是,有跡象顯示,有人擬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闖關赴京,以期引起國際傳媒關注,藉此宣傳對真普選的訴求。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事情,將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
亞太經合組織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本月11日將在北京舉行。這是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度在中國領土上主持重要國際會議,會議的成敗,攸關他作為大國領袖的國際形象。
以習近平為首的本屆中央領導層於中共十八大上台之際,正是國際外交舞台風雲變幻之時。華府推動重返亞太政策,日本安倍內閣乘機發難,企圖推動修憲,改變二戰後的世界格局,為復辟軍國主義鳴鑼開道。美日聯手在國際上打造對中國的包圍圈,南海、東海則不時發生領海主權糾紛。
面對新的形勢,習近平、李克強等領導人頻頻出訪,爭取各國支持。他們的足跡遍及五大洲,包括近年被忽視的非洲國家,最終突破了外交包圍圈。這次亞太經合會議在北京舉行,顯示中國已進入外交收獲季節。會議的主題是“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夥伴關係”,突顯中國在亞太事務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