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四點原則共識中“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表述意味著什麼?
解讀人:曲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曲星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指出,四點原則共識的第二點談到的,實際上是雙方怎麼對待歷史的問題。這裡非常清楚的說到,要“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用了“正視”這個詞,就是說日本在歷史上進行過侵略戰爭,這一點必須要正視。
另一句重要的話是“雙方就克服影響兩國關係政治障礙達成一些共識”。在歷史領域,雙方關係發展的政治障礙最突出的表現,實際上是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這個雖然在原文中沒有提,但邏輯上非常清楚。也就是說,如果中日關係要繼續發展,政治障礙要克服,那麼在靖國神社問題上,日本就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做法。
共識中的第四個要點談到未來,要“利用各種多雙邊渠道逐步重啟政治、外交和安全對話”。這四點共識分別從基礎、歷史、現實、未來四個方面規範了中日關係,並且有一個邏輯遞進的關係,首先要承認基礎,然後妥善處理歷史問題,接著妥善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然後未來才會有希望。
3、四點原則共識為何提到要“逐步重啟”政治、外交和安全對話?
解讀人:楊伯江(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
中日對話是因為什麼原因、影響而中斷的,這一背景非常值得反思。由於日方單方面採取所謂“購島”的行動,加上此後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導致中日雙方中斷了對話。現在要恢復雙方的關係,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還要看日方的表現,邊看邊走、邊走邊看,也就是說,要一邊評估一邊推動下一步的行動。從中日關係本身複雜性來看,在相互依存的同時,矛盾也是根深蒂固的,解決起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4、四點原則共識建立起來之後,下一步雙方應採取什麼行動?
解讀人:曲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曲星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指出,共識有了,最根本的是怎麼樣尊重共識。中日建交這四十多年來,關係發展過程中其實多次出現過波折,每一次波折都是因為日本違背了中日建交的一些基本原則。每一次出現波折,雙方都進行一系列的博弈,甚至是鬥爭,然後再取得解決方案。如果方案得到遵守,雙方關係就能繼續向前推進,如果誰有回潮,那麼關係就會遇到大的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