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朱衛東(中評社 宋楷文攝) |
中評社洛杉磯11月11日電(記者 宋楷文)全美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聯合會2014 年年會日前在芝加哥伊利諾理工學院隆重召開。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朱衛東與會並就“努力構建新型的兩岸關係發展模式——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初探”發表了演講。全文如下:
當今世界已處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信息網路化大發展、大變革的全新時代,國際政經局勢和權力格局正在發生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中國的崛起勢不可擋,既有難得的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在這樣一個各種因素相互交織、互為作用的地球村時代,推動中國境內兩個不同政權管轄且實行不同制度的兩個地區實現統一,將是一項空前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既無先例可借鑒,又無理論可指導,需要充分發揮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當前,海峽兩岸關係經過六年多的快速發展,已進入到大交流、大合作的全新階段,由開創期邁入鞏固深化期;與此同時,美國正加緊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島內政治發展也將迎來新一輪的選舉季,2014年“九合一”地方選舉和 2016年“大選”結果將對兩岸關係進程產生重大影響,兩岸關係發展面臨新的複雜因素,在此新形勢下,兩岸雙方如何構建一套制度化的新型合作模式,以確保兩岸關係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和充足的發展後勁,能更有效地抵禦各種風險挑戰而不被中斷、逆轉,這是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深水區”之後,雙方必須高度重視解決的重大問題。我認為,推動兩岸關係共構一種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首先應當對大陸提出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對目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所要實現的基本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共同認知,才可能增進彼此的互信、在相互磨合中逐步形成一種可長可久的具有更高制度化水平的發展模式。
一、 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的幾點認識
海峽兩岸關係發展自2008年以來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發展新局面,其關鍵原因得益於大陸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的提出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對台政策主張,台灣馬英九當局積極呼應配合大陸的變化推行和平合作開放的大陸政策,也是兩岸關係能夠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可以說,是兩岸雙方攜手共同開闢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道路。但應該指出的是,2008 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 30 周年座談會上所提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功不可沒,正是這一對台工作的理論創新,極大地推動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實踐創新。此後,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共新一代領導集體又根據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提出了一系列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理念、新主張。習總書記在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以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和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所發表的重要講話,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新時期中共對台大政方針,體現了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精神,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有力地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個人以為,大陸方面提出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以人為本”的特點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立足於全民族發展的高度,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去思考解決台灣問題,即,習總書記所強調的“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它深刻闡釋了國家統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聯繫,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視為實現民族復興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大陸並不是為了統一而統一,而是為了民族的振興和兩岸人民的最大福祉,這一思想完全超越了黨派利益,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和民族復興有機辨證地統一起來。和平發展是為了中國統一,統一是為了更高水平的和平發展;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而民族復興的進程則是為國家統一創造和積累必要的條件和能量。
同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還體現了“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基本理念,突出了兩岸同胞的主人翁地位。習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彼此沒有解不開的心結”,“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完全理解台灣同胞的心情”;“我們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也願意首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呼籲兩岸同胞齊心協力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享有發展的成果。“對於台灣同胞一視同仁,無論是誰,不管他以前有過什麼主張,只要現在願意參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都歡迎。”這些“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必將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邁向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累積更為深厚的民意基礎和社會條件。
(二)具有鮮明的“兩岸特色”和“一中精髓 ”
所謂“兩岸特色”是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及其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等政策主張,完全是根據世情、國情特別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實際提出來的,絕非照搬外國的理論、受制於舊有的條條框框,而是具有鮮明的“兩岸特色”,充分體現出中國人的智慧與創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中的“一中精髓”、“一中內核”,主要體現在創造性地提出了兩岸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主張。習總書記將兩岸雙方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維護“一中框架”比作“兩岸關係之錨”,強調“錨定了,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即,只要一個中國原則這個基礎得到堅持,兩岸關係的前景就會越來越光明。我認為,“一中框架”主張既堅持了一個中國原則這一核心,又為促進兩岸求同存異、合情合理安排兩岸政治關係開闢了更寬廣的道路。因此,我們在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雖然還要博採眾長,借鑒世界上一切有用的理論,順應國際主流價值趨向,但絕不能違背“兩岸同屬一國”的原則去機械照搬現成的理論框框,自我設限、自我束縛,新的理論創造必定是兩岸中國人思想解放的結晶,必然是管用的、可行的、有效的。
(三)具有濃鬱的“實踐特色”和“發展觀”
如何破解兩岸關係“深水區”中的疑難雜症,習總書記強調“我們願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我認為,卓有成效的兩岸關係思想理論一定是在兩岸關係的實踐中“長”出來的,也一定會逐步發展出一套雙方都能認可且有助於向前走的可行性方桉,而不是事先單方設定或憑空杜撰一廂情願地強加於對方的。事實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就是在深刻總結 30 年來對台工作基本經驗基礎上提出的,它所倡導的兩岸和平、合作、雙贏的理念也已獲得台灣大多數民意的認同,並被過去六年多兩岸關係發展的巨大成就所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源於實踐,也必將在實踐中不斷發展,不應將此視為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應把它看作是一個開放包容、需要兩岸共同去豐富完善的鮮活思想。習總書記指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但“‘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的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這三個“充分”不僅體現了大陸方面很大的善意與包容,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更表明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與國家統一工程,需要兩岸各界在實踐中去共同創造、共同維護、共同完善。我深信,作為新形勢下大陸對台工作的指導方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將在未來的兩岸實踐中日益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推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