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同時強調,發揮學術組織的作用將是中國高校發展今後的重點方向,做到“學術的事,多聽教授的”、“上課的事,多聽老師和學生的”。根據教育部發布的《高校學術委員會規程》(35號令),高校要以學術委員會作為校內最高學術機構,統籌行使學術事務的決策、審議、評定和咨詢等職權。
高校身份壁壘將破除
杜玉波表示,將鼓勵所有高校,尤其是共建高校,積極參與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今後,更多國家重大項目將會在支持範圍、遴選條件等方面對地方高校一視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壘,更加注重績效評價。
“211”、“985”是中國高水平大學建設兩個工程的代稱,一個是為了在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一個著眼於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這兩項工程都是20世紀啟動的,距現在已有近20年的時間,在促進高校水平、能力提升上起到了一定作用,集中力量與資源,培養了一批出色的高校,但是隨著教育經費投入的加大以及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211”、“985”高校在資源分配、學生就業等方面引發的矛盾越來越白熱化。
據杜玉波介紹,2004年,教育部黨組就作出開展省部共建工作的戰略決策。經過10年實踐,共建高校已由中西部10餘所地方高校,發展到覆蓋中國全部省份的48所地方高校。
他還舉了“2011計劃”的例子。該計劃提出面向各類高校開放,不限定範圍,不固化單位;實施後,將不會有“2011高校”的概念,只有“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實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