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7日電/日前,國內知名組合“筷子兄弟”獲邀登上全美音樂獎舞台,表演神曲《小蘋果》。這是華語音樂的第一次,很自然引發了“中國文藝走向世界”的討論。
什麼作品最能代表“中國文藝”?這個問題頗難回答。但如果從傳統民族文藝的角度界定,《小蘋果》的“中國基因”確實不鮮明,而是流行文化中湧現的“神曲”。全美音樂獎邀請《小蘋果》的理由不得而知,但有一個背景不應忽略,該獎主打大眾流行,而《小蘋果》 在各主流華語音樂網站上的播放次數已達5.79億次,MV在各主流視頻網站的播放次數已達8.23億次,在“大眾流行”的指標上當仁不讓。
因此,將《小蘋果》獲享殊榮理解為“中國文藝在世界舞台登堂入室”,有點言過其實。近年來,世界文藝界的目光越來越多地投向中國,那些流行度高、普及廣泛的文藝作品和形式,很自然最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這些作品和形式的溝通門檻也相對較低。西方受眾學跳廣場舞,肯定比學京劇的“唱念做打”容易,理解《小蘋果》也比理解古琴容易。但在歷史文化、思想藝術方面,“小蘋果們”很難代表中國文藝的高度。許多更優秀、更能代表“中國風格”的文藝作品尚未順利“走出去”,我們在藝術和審美方面的真實水準,仍然很難在世界級的文藝舞台充分展現。
在“走出去”和傳播交流方面,一些陽春白雪的文藝作品確實應該向《小蘋果》學學。藝術內涵再精妙絕倫,如果理解交流門檻太高,同樣難以獲得關注。甚至在國內市場,也往往由於難以親近而受眾萎縮,成為需要保護搶救的“文化遺產”。當然,在大眾流行方面大獲全勝的《小蘋果》們,也不應該滿足於“火”,它們同樣面臨如何提高藝術水準的問題。
將高雅藝術和大眾流行割裂對立,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謬見。這種謬見認為,高雅藝術只能依靠政府撥款,在小圈子裡保護傳承;大眾流行必然格調庸俗,膚淺無聊。當背負“庸俗膚淺”詬病的“好萊塢出品”,與艱深難懂的黑洞理論完美統一於電影《星際穿越》的時候,誰還敢斷言,經典藝術的傳播交流,就不能借鑒一下“小蘋果”?
(來源:《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