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說,外國媒體過於關注一些影響力並不那麼大的新聞媒體,可能加深了好戰情緒在興起的印象。
在2012年12月的一篇文章中,一份以喜歡渲染武力色彩著稱的半官方報紙幾乎呼籲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對日宣戰。
文章寫道,中國政府如果往後退,必為天下笑。如果再往前走,就是中國、日本軍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文章認為,“在這兩個選擇中,向前是中國政府的唯一選擇”。
外國媒體強調這篇文章代表了中國人的情緒,但中國民眾似乎並不在意:表示會通過該報紙了解海上爭端的受訪者不到1%。
這篇報告指出,90%的受訪者通過電視了解相關信息。調查發現,通過電視了解爭端的受訪者贊成政府對問題的處理方式的可能性最大。這一點似乎與常見的說法——即民眾的憤怒情緒限制了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政策選擇——相抵觸。但是如果抗議不是由日本對釣魚島政策引起的公憤驅動的,又該如何解釋呢?
報告總結說:“這些結果證實了這樣一種假設,即暴力不是中國人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失控的結果,更多的是失望情緒的發洩和機會主義行為。”
(消息來源:《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