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4日電/年輕的買買提·艾力兩年前從新疆去土耳其“留學”,受到總部設在伊斯坦布爾的“東突教育與互助協會”主動“幫助”,在接受“背景審核”等嚴格甄別與洗腦流程後被接納為“東伊運”組織正式成員,受該恐怖組織派遣赴敘利亞與政府軍作戰,之後又“奉命”回新疆準備破壞活動。這是前不久中國反恐權威部門官員向《環球時報》獨家披露的消息。土耳其是“東突”勢力的重要盤踞地,在對新疆局勢影響最深的外部環境因素中占有特殊地位。自上世紀70年代初中國與土耳其建交以來,兩國關係取得很大發展,近年來,這種關係進一步深化。但由於歷史、人文、宗教和國際政治等多方面原因,土耳其仍存在著同情和支持“東突”分裂勢力的社會因素。土耳其國內依舊存在的“突厥”情結,使得“東突”勢力仿佛找到一個“庇護所”,靠著在那裡大大小小約20個組織,總想搞出點動靜來。
在土耳其能看到“泛突厥主義”催生的藍底星月旗
環球網報道,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等大城市,有時可以看到一種怪異的旗幟。2008年北京奧運聖火傳遞途經伊斯坦布爾時,約200名“東突”分子聚集在火炬傳遞出發地點,手舉“東突”旗幟——藍底星月旗,高喊分裂口號,有的還想搶奪火炬。“東突”分子在設計所謂“國旗”時參照土耳其國旗式樣,除了顔色,兩者圖案幾乎完全相同。這個細節體現出“東突”分子與一些土耳其人無法割裂的歷史聯繫。
土耳其人史稱突厥,8世紀起由阿爾泰山一帶遷入小亞細亞,13世紀末建立奧斯曼帝國,16世紀達到鼎盛期。最強盛時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19世紀明顯衰落。面對列強的雄起擴張和帝國的分崩離析,當時的一些社會精英推崇“泛突厥主義”,以圖民族復興進而恢復帝國昔日輝煌。同時期,以奧斯曼帝國君主為最高領袖的伊斯蘭世界面對西方殖民主義擴張衝擊也產生了“泛伊斯蘭主義”。“雙泛”思潮很快成為奧斯曼帝國上層利用的工具。由於奧斯曼帝國政府的積極輸出和某些出境經商、留學和朝覲者的主動引進,20世紀初“雙泛”思想在新疆蔓延,構成民族分裂主義源頭,並在新疆催生了1933年和1944年兩次“東突國”鬧劇。
土耳其共和國在帝國廢墟上建立後,文化上未能擺脫“泛突厥主義”影響,“突厥”情結仍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加之上世紀中期土耳其加入北約組織後被視為國際兩大陣營對抗的前沿陣地和意識形態對抗的“綠色屏障”,自然也就被新疆的民族分裂分子視為“庇護所”。冷戰結束後,蘇聯解體和中亞各突厥語國家相繼獨立激活了“大突厥”夢幻。在土耳其“泛突厥主義”情緒升溫之時,在土“東突”勢力開始活躍起來,“東突”組織及活動明顯增加,對我國境內的滲透和影響也明顯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