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5日電/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25日在網誌表示,對於有批評指他不支持新產業的說法表示不認同。曾俊華稱,當局過去做了很多工作支持科技和創意產業,又指兩個產業讓市民、特別是年青一代有更多就業選擇。
曾俊華在網誌最後講到,相信未能說服朋友撤回批評。他認為,不同的意見、甚至互相批評,有時的確可以幫助大家對事情有更清楚的瞭解,減少彼此的盲點,有助最終達成共識或妥協。但若批評和“反批評”沒完沒了,只會令社會裹足不前,只有共識才能令大家攜手邁步向前,有建設性的批評是“手段”,不是目標。
文匯網報道,以下為曾俊華題為《從亞洲金融論壇說起》的網誌原文:
星期一,我出席了亞洲金融論壇(AFF),也與多位專程來港的政商學界重量級嘉賓會面。不經不覺,今年已經是第八屆AFF,兩日的論壇有超過2,600名參加者和接近100名講者出席。
第一屆AFF在2007年9月舉行,是回歸十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當時有800多人參加,講者不足30位。其後,AFF不斷發展,2011年起增加配對環節,讓參加者有更多交流,發掘合作夥伴。由於AFF已成為金融界的盛事,精英雲集,吸引更多相關活動在AFF前後舉辦,演變成國際金融周,發揮協同效益,也令AFF更有號召力。去年的國際金融周,為期五日,有十個活動,共3,400人參加。今年長達七日的國際金融周,更有15個活動。
從AFF到國際金融周,我們看到一個成功的論壇沒有“食老本”,而是在已有的優勢上,不斷加入新元素,擴大優勢,更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我們的四大支柱產業也是一樣,不斷朝高增值方向發展。同是金融業、物流業,與十多年前比較,高增值業務的比重不斷增加。這個過程中,業界內部難免會有新陳代謝、汰弱留強,但業界整體的競爭力卻更加鞏固。
各行業除了不斷自我優化、擴大優勢外,開拓新市場也是維持經濟動力的重點。習近平主席提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思,簡稱“一帶一路”,希望建立兩條貫穿歐亞大陸的經濟合作走廊,促進沿途國家融合發展。除了修橋築路、鐵路、港口等硬件上的連接外,“一帶一路”構思還希望加強各國在制度規管、人民交往等各方面的合作,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提升彼此的競爭力,令國際分工更明確。
粗略計算,“一帶一路”途經的國家,佔全球人口、生產總值達三、四成的規模,是個龐大的供應力量和消費市場,有助我們推動市場多元化,減低對傳統市場的依賴。這些經濟體大部份仍然處於發展階段,與香港的先進服務業,有很大的互補性。而且我們可以預期,沿途國家和內地的經濟和貿易聯繫,必然會更加密切。我相信香港的貿易物流業、金融業、商業服務業、旅遊業將可以擔當積極的角色。我們會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推展工作,為業界創造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說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會批評我又只顧傳統支柱產業,不支持新產業。我不同意這種批評,我們過去做了很多工作,支持科技及創意產業,而這些產業也有不錯的增長。但大家須要明白,新產業的基數小,要發展成支柱產業的規模,需要很長時間。如果一個新產業今天佔我們的生產總值0.1%,相當於20億元的規模,其實也不算太小,假設未來20年以20%的速度增長,而其他99.9%的產業每年平均有3%增長,20年後這個新產業也只佔生產總值2%,與今天的支柱產業仍有相當距離。事實上,我們的支柱產業也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結合自身的努力和外在的機遇,才有今天的規模。
不論如何,我支持產業多元化的方向,尤其是科技和創意產業,讓市民特別是年青一代有更多就業選擇。我相信第三代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的理論,人類有追求自我實現的渴望,這份渴望可以激發自我推動力。把這個理論放到經濟層面,如果我們可以營造環境,讓更多市民可以有機會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創意作品,轉化為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可以激發他們的自我推動力。把這些個人自我推動力結合起來,更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我相信我未能說服批評我的朋友撤回批評,但我們在推動產業多元化上,仍有很大的空間達成共識,無損大家衷誠合作。不同的意見、甚至互相批評,有時的確可以幫助大家對事情有更清楚的瞭解,減少彼此的盲點,有助最終達成共識或妥協。但沒完沒了的批評和“反批評”,只會令社會裹足不前,只有共識才能令大家攜手邁步向前。有建設性的批評,是手段,不是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