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債市黑洞頻現 大案觸目驚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1-27 09:50:12


 
  黑洞三:券商明理財暗自肥

  針對債市監管漏洞,有關管理部門一直在完善管理。而就在央行出台規定禁止甲類戶替丙類戶墊資、禁止當日回款行為等規範債市的措施後,一些“聰明人”就精心設計了有“貓膩”的理財產品。2013年起,審計署查處了多起利用“偽結構化”理財產品向特定關係人輸送巨額利益的違法犯罪案件線索。

  2010年至2011年,宏源證券公司債券交易部總經理陳智軍等人,將自營債券以明顯低於市場公允價值的價格出售給兩款結構化理財產品,之後加價回購或由後者轉售,使這兩款理財產品獲利共計6000多萬元。這兩款理財產品投資人分為優先級和次級兩種,優先級投資人承擔的風險小、收益低,次級投資人則承擔的風險大、但收益高,次級債券分享的是優先級投資人按照固定投資收益分配後的部分。

  這些情況從表面上聽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實際上,宏源證券經營的這兩款理財產品並沒有承擔任何的市場風險,就使兩款理財產品的次級投資人獲得了超高額的收益,結構化的設計掩蓋了交易實質。

  審計抽查發現,部分結構化理財產品中優先級和劣後級出資比例為9:1。普通市民在銀行櫃台購買的優先級是5%左右的固定收益率,綜合測算該類結構化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在17%左右。然而一些通過內部認購理財產品的少數次級投資人,在實際根本不需要承擔風險的情況下就能拿到130%以上、最高456%的收益率。這些人獲取的高額回報原本應是國有控股宏源證券公司獲得的債券收益,已構成職務侵佔。

  通過宏源證券一案,審計人員順藤摸瓜,又查出了有“債市一姐”之稱的華林證券原副總裁孫明霞案。而曾有“債市一哥”之稱的銀河證券固定收益部總監代旭一案,操作手法也如出一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