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爭路大戰”何其危險!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1-29 10:17:11


2014年11月,鄧州一位民間保鐵者在天山拉起了條幅。
  中評社香港1月29日電/在大陸上演多年的“爭路大戰”仍延燒,許多城市為了將鐵路或公路(尤其是高鐵)引入本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目的很簡單,道路通了,自然會帶來發展機會,更何況道路的修建往往由中央財政“埋單”。

  美國《僑報》1月28日載文《“爭路大戰”何其危險!》,文章說,在這幅奇怪的“爭路”圖景中,城市“當家人”利用各種關系赴中央主管部門游說,各市民衆則主動或被動發起聯名、集會等請願,為官員游說提供民意基礎。比如,爭奪滬昆高鐵站點的湖南邵陽及新化、漣源、冷水江三個縣級市都先後上演過“萬人簽名保路”,湖南省官員在邵陽甚至遇到70多歲老者給自己下跪的尷尬場面;所謂的民意自然讓官員壓力山大,被民衆齊嗆“保不住路就下課”的邵陽書記、市長便是典型,其下屬更是為“爭路”常年奔波在外。

  實際上,地方城市說出自己的理政訴求讓中央予以考慮,本是好事一件,它總好過地方“失聲”從而造成民衆需求被忽略。但是“爭路”的利益表達及游說功利色彩太過明顯,資源爭奪戰已脫離正常軌道,它很容易讓人們擔心其中會出現政績工程、政府壞賬及道路路綫設計脫離科學本位的混亂情況。一些鐵路為了照顧人口較多的城市,就犧牲快捷性而隨意改變綫路;還有一些站點為了迎合當地的經濟發展規劃,車站名具有相當大“欺騙性”。

  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往往由中央政府“埋單”,對於地方政府和民衆來說,這很像是一種“空手套白狼”的好事,搶來搶去再正常不過。但政績工程也往往以基礎設施建設的形式出現,而從中央爭取得無需地方花錢的項目則更可以為官員的政績成績單增光添彩。而對於地方的民衆來說,經濟機遇自然是值得歡迎的事情,從而也就鑄就了一種頗為“逐利”的民意。若在這種民意的刺激下出現過度投資,地方及中央財政勢必背上包袱,未來可能出現壞賬。

  所以,“爭路”成了一種匯聚了多方面利益訴求的“買賣”。如果有合理的機制規範各地方的利益表達,約束各級財政的支出,確保利益表達不影響科學的項目規劃,這筆“買賣”就可以是一本萬利的。否則,它就會像外界所質疑的那樣帶來種種問題,甚至遺禍無窮。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