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言,作為全球化獲益者,中國資本和產能有走出去的熱望與動力。但從實踐看,走出去的中資企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譬如經驗不足,不了解外部市場的政治形勢和市場規則,也不熟悉目的國的社情民意和輿論風向。不能入鄉隨俗的市場進入,自然會屢屢碰壁。此外就是用中國式的關係學,作為拓展海外市場的潤滑劑,而且往往是眼睛向上,只和政府官員打交道,忽略了在野政客與國會,也不善於做好輿論公關。一旦發生公共事件,中資企業就會成為民意撻伐的對象;或政局變更,新政府就會推翻前任政府的一攬子決策。中資企業在海外市場成為政治動蕩、政黨惡鬥及輿論戰的犧牲品,此類案例比比皆是。
走出去的中資企業要學得更聰明一些。一是中資企業要學會用國際通行規則開拓市場,譬如在和一眾跨國企業競爭競標時,用他們了解和熟悉的國際規則同場競爭,而不是搞些小聰明,用一些提不到台面的公關,就能贏得競爭對手的尊重。二是,要和目的國的朝野各派、民間團體和大眾輿論維持常態平衡的關係,不要介入所在國的政治鬥爭,更不可無端招惹當地輿論,成為民意側目的對象。
只要能維持中庸理性和遵守國際規則,一旦遭遇市場變化,譬如墨西哥高鐵項目被叫停,中資企業就可以光明正大的維權,以確保自己的權利。同樣,對於希臘新政府的單方面決定,中遠集團亦可通過法治途徑追索自己的權利。
由於希臘國內糟糕的經濟形勢,新政府面臨著嚴重的壓力。對於歐元區實施的購債量化寬鬆政策,也放出狠話---全部還債不可能,甚至威脅要退出歐元區。在此情勢下,中資企業也不妨先察言觀行,在希臘新政府“焦慮期”過後再多定奪。
(來源:中國網;作者:張敬偉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