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8日電/在政協上海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委員張懷瓊呼籲減少網絡語言污染,加強對漢語的保護,並認為“屌絲、裝逼”之類的詞語,簡直下流。不少評論也認為,這類的詞語,根本沒法兒從字面本身的意思去解釋,每一個都比“國罵”還臟,馮小剛也曾痛心疾首地說,“屌絲”是草根的自賤,為什麼要把這麼臟的詞掛嘴邊?
中國青年報刊載評論指出,中國社會變化迅速,生產出很多新語言,網絡不僅加快了新語言的生產,更讓變化顯得離經叛道。雖然我能夠理解,如今很多年輕人在使用這些詞語時,多已脫離了原先的粗鄙語義,而變成一種感慨式的口頭禪,但我還是不能接受這些粗鄙的語言出現在媒體上,畢竟受眾從這些語言中感受到的是不健康不乾淨。面對批評,年輕人千萬不要以“你們過時了”的自閉和抵觸心態來看待,畢竟這個時代不只屬於年輕人,幾代人的共存需要語言這種交流工具上的理解。
對這些粗鄙語言的反思,涉及當下青少年語言環境的重要問題,年輕人應該有怎樣的語態?有必要反思一些不太健康的語態。
其一是“網怒症語態”。有個名詞叫“路怒族”,症狀表現為:一開車就喜歡罵人,語言很臟;駕車情緒容易失控,一點堵車或碰擦就有動手衝動;喜歡跟人“頂牛”;開車時和不開車時脾氣、情緒像兩個人——其實“上網”與“開車”有著同樣的傾向,網上網下判若兩人,一上網就容易感染網絡戾氣,一出口就是粗鄙的語言,情緒火氣很大,好爭好辯好抬杠好起哄,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更容易被網怒網憤所感染,讓自己的語言變得粗俗不堪,讓網絡變成了傾倒語言垃圾的公共廁所。
年輕人的這種網怒語言不僅污染了網絡生態,讓交流變得沒有可能,還敗壞人的心智,讓走下網絡的人也變得急躁、粗俗並充滿攻擊性。
其二是“流行病語態”。如今的年輕人開口,如果不帶幾句“我去”、“也是醉了”、“整個人都不好了”之類的流行語,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90後了。當然,不能排斥流行語,流行反映著一種社會心態,有時年輕人交流時說一兩句流行語,就像開啟了交流密碼一樣打開了對話的窗口。但泛濫地使用流行語,就讓人厭煩了,也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不要被那些泛濫的網絡流行語所“殖民”,以致扭曲了語義並窒息了正常表達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