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6日電/有日本媒體算了一筆賬,今年春節期間,中國遊客在日本的總消費金額達60億人民幣,“買!買!買!”的花費至少30億,尤其“馬桶蓋幾乎處於斷貨狀態”。這個消息相對中國前兩年出現的“抵制日貨”聲音,確實有些諷刺。不少國人覺得丟了臉,罵這些人“崇洋媚外”。
馬桶蓋在春節前就“意外”成為話題,最初多少有些捧日本製造、貶中國製造的意思,事實上也給日本馬桶蓋做了一個效果顯著的大廣告。
內需不振,中國人卻跑到日本去掃貨,這肯定不是中國人的光榮,不是中國製造的光榮。日本馬桶蓋受追捧並非偶然,它的人性化、智能化、精細化都達到了很高品質。讓消費者能掏錢去買,就是硬邦邦的指標。在很多方面,中國製造和日本製造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這個差距,既是中國製造的動力,也是它的潛力。
但馬桶蓋成為日本製造的代表,也不能說是日本製造的光榮。從當年的全球家電霸主,到今天的賣馬桶蓋、電飯煲,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淪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家電的崛起,逐步壓縮了日本製造的“傳統領地”。對此,日本人有著切身感受。
可以說,中國製造取得的成績遠超所有人預期,是在部分國人的不看好甚至妄自菲薄,以及國際同行的強大競爭壓力之下,殺出了一條血路。這個過程有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有了這個基礎,對中國製造的未來,我們今天理應有更強的信心。
但無論如何,日本馬桶蓋都不應是中國製造的目標。如果有中國企業,再去山寨日本馬桶蓋,那才是真丟人。中國製造應該有更大的雄心,應該有另辟蹊徑的創新能力,而不是“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如果總是沿著別人的路追趕,我們將永遠是個小跟班。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逆襲”都是起步於臨摹,成功於超越。
我們沒理由指責那些選擇買外國貨的國人,全球化的時代,他們有這樣的條件和權利。幾乎沒有人會相信,光靠愛國主義,或者靠抵制外國貨,能夠支撐、成就中國製造。中國製造的整體實力仍不夠強大,其形象建設更是一個長期過程。我們必須有極大的耐心,只要品質過硬,一定會贏得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