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未發生“供水過剩”
香港用水量的下降發生在1997年金融危機後,當時,香港政府按照原計劃用量購買東江水,但因香港降雨充沛,水塘儲水充足,甚至出現水塘滿溢、向海裡排水的情況,此舉被認為是“倒錢入海”,漫罵聲延續至今。對此,徐葉琴肯定地說,香港已有近10年未發生“供水過剩”。據介紹,早在2006年,香港就和廣東省簽訂“彈性供水”協議,根據協議,香港每年向廣東支付一筆固定款額,從而獲得每年最多11億立方米的供水量,但具體供應量是根據香港的實際需要提供。而根據2011年簽訂的供水合同,更是“按月通知用水量”,目前該合同即將到期,雙方將商議新的供水合同。
水資源儲蓄須有計劃性
對於香港市民質疑,政府購買超過實際需求的用水,徐葉琴解釋,水是稀缺資源,其儲蓄、供給是有計劃性的,這個數量是考慮到可能出現的百年一遇旱情。“歷史上香港用水的最高峰的確只有8.2億立方米,但水資源在枯水期和豐水期的水量差距非常大,我們必須提前計劃儲蓄、供給量,避免水荒。目前的供給方式不僅保證香港在水荒時有足夠的食水供應,在高集水量的年份,又可避免輸入過多東江水而浪費水資源,同時亦可減省輸水費用。”
徐葉琴舉例,東深供水工程在蓄水、供水等環節會消耗大量電資源,因此每個月粵海水務都會根據實際需求量向廣東省申請用電。“如果供應了大量的水不使用也是浪費電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