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改革的“最後一公里”,就是各項改革政策落地的最後一步,就是改革者歷盡千難萬苦、經過長途跋涉需要跑完的最後一段路程。這個階段往往也是改革阻力最大的地方,是實現改革目標的最後瓶頸,是實現量變到質變的最後一環。如果不集中力量加以突破,如果不持之以恒攻堅克難,改革方案和政策意圖的實現就有可能前功盡棄,最終讓老百姓產生望洋興嘆的失望感覺,對政府改革的決心、誠意和執政公信力喪失信心。正如總書記指出的,我們就不能讓老百姓實現更多的“獲得感”。改革的“最後一公里”,是對承擔改革任務的各級政府執政能力、改革決心、為民情懷、責任擔當的最大考驗,也是對改革者改革韌勁的最後檢驗。
如何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的關係。學者指出要處理好四個關係。一是改革數量和質量的關係。以問題倒逼改革就是從老百姓最關切的利益入手、從化解當前經濟發展遇到的最急迫矛盾入手來改革,不求數量的多少,而是要有改革的質量。二是力度和節奏的關係。改革需要把握好火候、力度和進度,跑出了改革的“最先一公里”,但要注意有時不能用力過猛,還要循序漸進,保持後勁。三是方法和效果的關係。在改革進程中因為要破除就有利益配置格局與體制慣性,會遇到許多“中梗阻”和“攔路虎”,解決矛盾的方法就是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效果就是讓群眾看到效果、得到實惠,讓改革盡可能地惠及人民大眾。四是勇氣和堅持的關係。萬事開頭難們,萬事也是圓場難。我們勇氣跑出改革的“最先一公里”,也必須堅韌不拔、堅持不懈地跑好“最後一公里”,讓各項精心設計的改革政策真正落地。
突破各種形式的“中梗阻”
改革方案設計要更有“含金量”
“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會議上再次強調,我們的改革方案要讓更多的人民群眾感受到改革所帶來的實惠,有機會分享改革所帶來的成果。媒體分析指出,此次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的四個方案可謂是中國2015年開局要抓四件事:第一,抓中國足球“雄起”。這次深改組會議研究足球,在很多人看來有點“小題大做”,“殺雞用牛刀”。其實不然,會議新聞稿說的很明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中國體育強國夢息息相關。第二,抓領導幹部干預司法。司法公正是社會正義的最後防線。現實中,一些領導幹部利用手中的權力干預司法,老百姓對此意見很大。第三,抓老百姓監督司法權力。沒有老百姓的有效監督,司法權力就容易“任性”。第四,抓規範領導幹部“身邊人”。很多領導幹部的“千里之堤”,都是垮於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身邊人”。這次深改組會議專門審議通過《上海市開展進一步規範領導幹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管理工作的意見》,釋放出重要信號。
當前的改革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利益調整,面對多元、多樣、多變的利益調整格局,改革者會面對各種所謂的“中梗阻”。許多的改革方案和政策舉措在推進落實的過程中,會直接觸及一些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的既有利益格局,推進和落實起來往往並不是一帆風順,會遭受各種各樣的阻力,或者參雜水分,或者變形走樣,或者效力衰減,最終導致改革的良好政策意圖無法不折不扣的貫徹落實,比如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削減、取消、下放了行政許可項目,因為部門利益考慮,又會衍生出不少非行政許可事項的審批,誕生出一批“紅頂中介”;在財稅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中,因為中央和地方財權事權匹配的不到位,一些地方會截留政策,搞出新的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本位主義;還有像教育、醫療、收入分配體制等這些關鍵領域的改革,對原有部門、行業利益調整力度較大,既得利益部門在政策落實上就會採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態度,他們往往是“會上叫得響,落實不到位”,造成許多政策、文件成了一紙空文,結果就是“政策規定有十分,落實到地方卻只五六”。政令不通暢使得改革效果不僅大大衰減,更主要的是難以讓老百姓看到改革的真效果、得到改革的真實惠,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