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針對南部,蔡在民進黨執政縣市得票,明顯不如預期,不但台南市、雲林縣、屏東縣、宜蘭縣,蔡得票率都不如賴清德、蘇治芬、曹啟鴻、林聰賢選市長得票,不少中南部“立委”得票也超過蔡的“總統”得票。
最後針對桃竹苗,民進黨原本認為“客家妹小英做總統”文宣發酵,以45%作為得票目標,結果除了桃園、竹市得票接近四成之外,竹縣只有30.9%,苗栗則為33.2%,遠不及2004年水蓮配在桃園、竹市衝到45%得票率,苗栗四成、竹縣36%的歷史記錄。
筆者同意扁看法,三大得票落差並非都源自兩岸因素。雙北選民較關心兩岸議題,可能更容易受到選舉最後一周的兩岸衝擊;但南台灣得票不如預期,恐怕和蔡個性過於“冷底”,並未對上“南部氣口”,難以激發泛綠選民的熱情更有關聯。至於桃竹苗得票不如預期,兩岸因素也影響有限,更多是因為民進黨長期忽略當地的基層經營所致。
2012年“總統”大選蔡英文所面臨的三大困境,不管是兩岸因素衝擊雙北、南部熱情激發不足、桃竹苗基層經營不足,如今看來仍有不少改善空間。對蔡來說,2016年最大選舉利多,是鄭文燦和林智堅分別當選桃園市長和新竹市長,使蔡得以在桃竹兩地得到更多發展空間。
但相形之下,民進黨的兩岸困局仍然有待解決,雙北選民更擔心兩岸危機和全球自貿布局,蔡仍須提出明確處方。此外,南台灣選民至今仍與蔡有所隔閡,繼續表現在蔡個人聲望長期落後陳菊和賴清德兩位明星市長,未來一旦國民黨確定由朱立倫與王金平形成南北組合,蔡仍須面對如何激發南部熱情的競選搭檔問題,否則不容過度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