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6日電/從東漢至遼代,跨度近千年的75座墓葬日前在大興三合莊考古發掘中“重見天日”。據了解,此次發掘墓地延續時間之長、年代跨度之大,墓葬數量之多,墓葬形制種類和保存之完好,為近10年來北京地區所罕見。
今天上午,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目前還剩下54座墓葬沒有發掘,計劃到5月底、6月初結束發掘工作,同時文物保護工作也同步開展。
發現三合莊墓地考古發掘129座古代墓葬
在大興城區西北邊緣的三合莊村,清源路以南、興旺路以東,興業大街以西這片區域之下,沉睡著從東漢至遼代的129座墓葬。今天上午,北京市文物局通報了三合莊墓地發掘情況。
據了解,本次發掘為期近2個半月,共清理古代墓葬75座,其中東漢墓7座、北朝墓2座、唐代墓葬33座、遼代墓葬33座。墓地延續時間之長、年代跨度之大,墓葬數量之多,墓葬形制種類和保存之完好,為近些年來北京地區所罕見。
墓葬埋藏區受歷史上永定河泛濫的影響,墓葬之上淤積了大量的泥沙,目前墓葬距離現地表平均深度4米,最深處7米。根據歷史記載,永定河的泛濫主要是在金元時期,這也在發掘中通過地層的分布得到了證實,為研究北京南部地區地理環境的變遷提供了依據。
亮點首次發現明確紀年北朝墓
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發掘中發現了北朝墓葬2座,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的有明確紀年的北朝墓。同時,墓主人朝鮮籍的籍貫也耐人尋味。
北朝的墓葬形制與東漢墓類似,為小型磚墓。由於這一時期社會動蕩,人口銳減,加上各王朝國祚時間短,倘若沒有明確紀年,很難與漢魏時期的墓葬區分。在此之前,北京地區發現過疑似北朝墓,因證據不足無法確定,而有明確紀年的北朝墓僅有一例。故此次發掘的紀年北朝墓具有重要意義,為北京地區北朝墓的形制特點樹立了標尺。
墓葬內出土一塊刻有銘文的磚,通過銘文得知,墓主人叫韓顯度,祖籍是樂浪郡朝鮮縣,下葬於元象二年(539年)。
樂浪郡是西漢漢武帝於公元前108年平定衛氏朝鮮後,在今朝鮮半島設置的四郡之一,樂浪郡郡治位於朝鮮城,朝鮮縣是其下轄縣之一,即今朝鮮平壤市區。
但是,衛氏朝鮮的遺民為什麼要埋葬在北京大興?據史料記載,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的進程中(439年統一北方),延和元年(432年),曾經有過“遷朝鮮民於肥如,複置朝鮮縣”這一有組織、有計劃的人口遷徙運動。
肥如位於今秦皇島市,縣境當今昌黎、盧龍南部、西部、遷安縣地一帶。朝鮮縣在當今盧龍縣東部,距離北京很近。這些朝鮮移民進入中國後,還保留了自己的祖籍——樂浪郡的郡望。到了東魏,定都於鄴城(今河北臨漳縣),北京大興是北方居民南下前往首都鄴城的必經之地,因此,發現東魏時期的墓葬便順理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