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艦副炮射擊。 |
中評社北京3月14日電/3月上旬,某海域風大浪急,正高速航行的東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訓練編隊突然接到“敵”情通報。聞令而動,三明艦副炮兵迅速奔向戰位,運用某新型掛彈裝置迅速完成彈藥裝填,多座副炮共同攔截來襲目標。此次演練數據顯示:較之前,副炮火力打擊反應時間大幅提升。
中國軍網報道,“在戰鬥力生成的閉合鏈路中,最需要這種‘臨門一腳’的功夫。”該支隊裝備部副部長汪衛民介紹,莆田艦副炮班長晏飛聚焦戰鬥力生成末端用力,研發的新型掛彈裝置使某型艦副炮掛彈效率提高3倍,為戰炮海上快速反應爭取了時間。
去年初,靠泊在港的莆田艦突然接到緊急出航命令,晏飛帶領全班迅即進行掛彈。然而,由於該型艦副炮人工掛彈程序繁瑣,即使是數名艦員通力協作,也需耗費較長時間。操作中,如果人工拉拽使彈鏈受力不均勻造成彈鏈和彈體變形,還可能在實彈射擊中引起卡彈。
“未來戰場瞬息萬變,一秒鐘就可能決定勝負。真到了打仗的時候,對手會給我們這麼長時間準備嗎?”事後,晏飛陷入深思:把彈鏈拽入揚彈機,中間的長度雖然僅有數米,如果掛彈速度慢,這數米的距離很可能就是勝利與失敗的距離。
憂患引發行動。晏飛向艦領導表明自己想研發一種省力快捷的掛彈裝置後,得到了他們的充分認可。研發沒有資金,艦黨委研究後專門籌措出一筆專項費用,並安排高學歷幹部給晏飛提供技術支持。此後,晏飛每天訓練之餘,就鉚在戰位研究,對照裝備圖紙一邊測量相關數據,一邊構思繪制草圖。不懂數字建模,晏飛就請相關專業幹部幫助自己進行仿真模擬,驗證技術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