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 2013)的面訪資料,以10歲為單位分層交叉分析,如果說中國大陸和台灣在經濟、社會、政治各方面的條件相當,贊成統一的比例,20至29歲年輕人只有24.8%,明顯少於平均值,也少於其他年齡段群體。如果宣布“獨立”不會引起戰爭,則20至29歲年輕人有74%贊成;即使宣布“獨立”會引起戰爭,20至29歲年輕人的支持度是47.3%,均明顯高於平均值,也高於其他年齡段群體。
在兩岸政治定位問題上,台灣青年的看法也需要引起高度關注。根據“台灣指標民調”在2013年4月發布的數據,超過56.2%的台灣民眾認同台灣與中國是“國與國的關係”,26.4%認為不是,另有17.4%未表態。交叉分析發現,年紀愈輕、教育程度愈高者,愈認同兩岸是“國與國關係”,其中,20至29歲民眾持此看法的比率高達76.2%。
對於這種現象的原因,魯洪柯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台灣主體意識”的滋長蔓延。“台灣主體意識”帶有“台灣中心主義”和“唯台灣獨尊”的意味,對於和中國有關的人與事物一概切割和排斥,嚴重阻礙中國認同的形成和鞏固。“台灣主體意識”產生於1990年代中期,與李登輝提出的“台灣生命共同體”和“新台灣人主義”緊密相關。“台灣生命共同體”強調“台灣優先”、“台灣為中心”和“凡事以維護2100萬台灣人得利益及福祉為出發點”,“新台灣人主義”強調“認同並熱愛(台澎金馬)這塊土地”。陳水扁上台後,民進黨充分利用行政資源和施政舞台,以彰顯“台灣主體意識”為名,在政治、經濟、文教和對外關係領域中落實“台獨”主張,強力灌輸“台灣是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的觀念,削弱台灣民眾的中國意識和中國情感。 “台灣主體意識”強化了“去中趨台”、“反中拒統”的正當性,對20年來台灣青年的政治認知造成了重大影響。
第二是“台獨”教育。李扁時代,“台獨”分子把持了台灣的文教部門,刻意删減有關中國大陸的歷史、地理和社會課程,增加“台灣史”、“台灣地理”、“台灣文學”等內容,弱化漢語教育,強行推動“台語”教學。在教科書中全面“去中國化”,從內容到措辭滲透“台獨”理念,删除任何帶有“中國人”“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和“統一”意涵的內容,千方百計地割裂兩岸血緣、文化和歷史聯繫。馬英九上任後,礙於體制制約和“台獨”勢力的阻擾,沒有在文教領域及時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從根本上清除“台獨”意識的毒素。諸如“中國第一大島是海南島”,“‘我國’最高山是玉山”等偷渡、灌輸“兩國論”、“一邊一國論”的內容仍廣泛存在於中小學教科書中,其對台灣青少年的影響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