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瑟致 |
中評社三亞4月16日電(記者 楊犇堯)來自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的的吳瑟致在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上發言認為,從長期來看,三個黨(國民黨、民進黨、共產黨)如何凝聚在基本認知上的共識才是決定兩岸關係的關鍵,而不是政黨輪替。
吳瑟致表示,選舉的結果並不是定律,而是作為觀察家的一種評估工具。短期而言,九合一的選舉,對台灣政治發展而言,是藍綠色彩的消長,政治人物權力的改變,而長期而言,是一種選舉模式與策略、民主發展的轉變,換言之,沒有了階級的強制賦予、地方派器的操弄,我想這將會是台灣民主發展的歷史典範、價值深化,值得加以正面待之。
“‘三中一青’是大陸對台政策的新思維,十分與時具進,然在作法上仍須更為具體、意義,”吳瑟致表示,過去的交流太多目的性,有交流卻無認同,假若未來兩岸的青年能一同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想必這樣的成就、認同、關係,都比過多的統戰意涵、政治考慮來得具效果。
在去年的“九合一”選舉中,公民力量扮演了不同過去政黨操作的角色,而這些公民組織、團體從過去社會議題、公民運動中累積了力量,在這一次的選舉中適時的發揮作用,這也是在台北市選舉中,公民力量的彰顯改變了傳統選舉的藍綠對決,這將是兩岸交流相互了解的新焦點。
可期待的2016年,在這次選舉的洗禮下,民進黨掌握了對民意的認識,大勝的民進黨將可能進一步將蔡英文推進“總統府”,然而,民共交流仍無法大放大鳴,民共間應該尋求一個具實際、符合雙方立場的交流模式,黨內次級組織(地方黨部)、親近民進黨的智庫團體、青年助理、黨籍地方首長、議員代表等,將是未來民共交流的對象,亦是兩岸進一步和平發展的重要區塊。
民進黨在蔡英文的領導下,提出執政縣市參與兩岸城市交流的模式,在可以想的未來,兩岸在城市交流的工作將有所調整之必要,以台北市長柯文哲曾表示的“中華民國是底線”論述,以及高雄市長陳菊所開展的兩岸地方交流模式,都可能也會是其他綠色地方首長參考的根據;同時,在未來假若民進黨取得2016年的勝選,這將會是兩岸交流的最大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