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0日電/漳州PX事故,再次讓PX觸動公眾神經。在變化頻繁、資訊疲倦的時代,能夠十年如一日讓公眾有神經性反應的事項不多,PX是其中之一。它不僅是科學與社會心理之爭,更因其含有當下罕見的某種程度的社運抗爭合法性而受到矚目。
據微信公眾號“智穀趨勢”文章,自廈門散步始,圍繞PX的羣體性事件頻頻出現,在強調高壓與秩序的權力面前,居然大多以官方發出“軟聲”收場(儘管很多一邊表面叫停一邊偷偷推進),這也是十年中讓人“醉了”的一景。
PX項目背後的那些地方主政官員,是一個很有觀察價值的羣體。他們治下的區域幾乎在同一個時間段上馬PX項目,他們是最敏鋭抓住中國重化工浪潮而迅速做出業績的一批官員,也是在升遷中獲益良多的一個羣體。當然,大型項目所需的審批動員能力和民眾抗議的應對能力,亦使他們與“平安官”有別。
智穀趨勢梳理了與目前公開的13個PX項目有關的地方主政者(黨委書記和行政首長),共26位。當地PX項目在他們主政期間上馬。嚴格說,具體到每一個個體,未必都是PX的積極推動者,但作為一個整體,他們基本上具有靠譜的觀察意義。
從地方主政者的發展軌跡和時代背景看,他們是政經形勢判斷相當敏鋭的一批人。
在已公開的13個PX項目裡面,有7個是在2000—2005年開工的,有6個在2009—2013年開工的。中國經歷了兩波密集建設PX項目的高峰,而這高峰中間隔了一個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
地方主政者幾乎在同一時間段啟動PX項目,他們看到了中國經濟結構變化給業績帶來的機會,中國從以輕工為主、以電子出口品為主,逐漸進入重化工時代。
普遍認為,中國重化工戰略的轉向是從21世紀初開始,重工業佔工業經濟的比例從1999年的58%升至2003年的64.3%。2004年,學界還爆發了經濟是否應該“重型化”的爭論,厲以寧、吳敬璉分別為正反代表。根據霍夫曼等經濟學家的理論,工業化的中後期應該發展重化工業,西方的模型是否適用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