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來看,學界的爭論絲毫沒有影響地方主政者的選擇。重化工項目的钜額投資以及帶來的地方經濟指標的增長,誘惑巨大。
PX不像高鐵、高速公路等項目,後者受地理版圖的制約較大,地方官員騰挪的空間相對較少。PX項目,較多地方都具備客觀條件,上馬與否更依賴地方主政者的資源整合力和動員力。及至民意反對潮起,更要有對上與對下的“擺平”功夫。
可以說,這批官員首先看到了中國重化工轉型及帶來業績的機會,並具有極強的執行力。
所以,“能吏”這一標籤放在他們身上,並不為過。
數據表明,與PX項目相關的地方主政者,升遷比例高於一般羣體。
在26位地方主政者當中, 有15位官員隨後獲得升遷,超過一半(這裡的“升遷”指的是職務,比如市長轉任市委書記、常委轉任副書記等,並非僅指級別變動)。
雖然不能簡單地說PX有助於官員升遷(PX項目所在地很多都是政治地位較高的城市,官員有升遷的先天優勢),但PX帶來GDP、GDP給升遷加碼的這種間接效果也不能忽視。
新加坡國立大學鄧永恆和清華大學吳璟等教授帶領的團隊曾經做過一個研究,分析了283個城市的市委書記和市長的業績與升遷資料,發現,如果官員在任期內的GDP增長率比前任領導每增長一個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是測量一組數值和其平均值的離散程度的一個概念),市委書記升遷的可能性會提高4.76%,市長升遷的可能性提高10%。相反,如果把投資用於水、空氣治理、環保等和環境建設相關的地方,在這方面平均每多投資一個標準差,市委書記的升遷概率下降8.5%,市長升遷的可能性下降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