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廼強 |
中評社香港5月19日電(作者 劉廼強)中央政府修改自由行政策為“一週一行”後,本土派暴民的“光復行動”暫告一段落,皆大歡喜。由始至終,每次本土派進行“光復行動”,特區政府馬上怪罪一小撮不明真相的水貨客,以及另外一小撮不明真相的反水客暴民,然後強調“嚴打”走水貨行為,但對整體國家高速發展下旅遊形式變化的大趨勢視而不見。
清明假期過後,有網站發佈了中國內地遊客海外游擁堵地圖。韓國、日本、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位列最擁堵國家前五強。而香港,這個曾經的內地遊客旅遊熱門目的地,就連前十名也沒能進入 。這個趨勢,在統計數字上也可見端倪。根據特區政府數字,2014年內地訪港旅客同比增長16%,今年一至三月內地訪港旅客的增速已放緩至7.7%,3月份單月內地旅客跌幅更高達一成。另外,香港酒店入住率一至三月下降四個百分點至86%、三月份單月更下降九個百分點至84%。業界人士表示,3月赴港的內地旅行團,平均每日為320個,較去年同期每日400個下跌超過三成。這些變化之快,對香港零售業從業者來講,可謂觸目驚心。
主流媒體、 官員和政治人物自然動輒把增速放緩的問題往“佔領運動”、“反水客”等事件上推,但事實上內地訪港旅客減少是結構性趨勢,不是週期性因素。
第一個結構性因素是國家對跨境電商商業模式的支持。在進口零售方面,跨境電商透過電子商務平台讓國內消費者直接購買並獲取國外商品。獲取國外商品本身沒有特別的地方,跨境電商商業模式的突破之處,在於在支付、物流、稅務上為國內消費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優惠和保障。這些種種,身處“國際都會”自由港的港人一般都沒有留意,亦不知道跨境電商實質的影響力和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