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一體化時代、信息時代,科技與文明成為這個世界的潮流與第一推動力,因此拒絕時代的變化是不可能的,或早或晚,特別是等到新一代公民替代老公民之後,變化更是無可避免,因此要積極接納這個時代的變化。中國共產黨應未雨綢繆,搭建好科學、穩固的執政基礎和結構。
從古到今,中國發生的事件、故事,細節雖然不同,但其內在邏輯、格局與方法卻是高度相似。事件、人物、結局雖千奇百怪,但其邊界與輪廓卻是清晰易辨。因為無數的故事,使用的都是同一套思想體系:中華文明及其價值觀。黑格爾曾說過“中國有時間無歷史”(大意),其核心含義就是中國歷史結構雖長久,但其文化結構、思想體系卻是相對固定的,這也導致中國治國資源、國家發展思想的高度同質化與單一化,社會進步異常的緩慢。
以開放的眼光認知世界,構建新文明
為此,中國要有所改變,要對接最前沿的世界文明,這個新文明也正在形成與壯大中,就看能不能抓住。關鍵要有一批頭腦清醒的人在上面引導、推動社會進步。因此我們要找准中西方文明的平衡點,用開放的眼光認知世界,把握人類發展的大趨勢。
當今中國大量的政治文本還是在不斷的從中國數千年歷史中尋找治國資源,而這也正是近代中國的先賢們曾反復做過的事情,但站在歷史實證的角度看,這些努力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卻遠不如鄧小平一句“改革開放”的策略帶給中國的巨大成就。縱觀歷史上曾出現過的文明地區,幾乎都屬於思想開放、文化交流充分的地區,封閉是沒有前途的。
200年前,達爾文曾指出:“這個世界上能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大、最強、最快甚至最聰明的物種,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物種”,這是最基礎的客觀規律,今天依舊如此。在我們常提到的“新常態”中,“新”就是變化,而“常態”正是指常態的“新”,因此如何適應這個“新”,使用何種思想體系來適應這個“新”,就是中國未來成功的關鍵。
環顧四周,我們使用的科技,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我們使用的關鍵詞多數都源自西方,因此當我們充分的、無障礙的使用這些西方文明具體成果時,也不能忽略產生這些成果背後的“土壤”。因為正是西方文明體系催生了這些具體的科技成果,因此要積極吸收西方文明的優秀部分,取長補短,這本身也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馬克思主義也是外來的,因為落地時,結合了中國的實際,才煥發了生命力。只有不斷注入時代新能量,才能持續向前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各領域的信息流通成本急劇降低,其內在的主要規律是信息具備前所未有的流動性,通過信息流動可以極大的提高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領域的相關性。提高國家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一是提高經濟相互參與度,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是提高透明度,避免相互猜忌,相互做最壞的推測,導致誤判事件發生。
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受歷史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存在很多陳舊過時的東西。我們應善於把繼承與發展統一起來,建立一套先進完善的“國家哲學體系”,在全社會進行推廣。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進行創新性發展。如傳統政治哲學中的為政以德、以民為本、求同存異、天下為公等積極資源。這些思想需要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同時,應堅持從本國實際出發,批判地學習與借鑒其他國家政治哲學的有益成分,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哲學提供思想資源。在思想源頭上創新和發展,讓我們不斷完善的政治制度,去解決人類社會難已解決的難題。
當前的制度建設落後於經濟發展,制度建設的滯後會催生腐敗,損害國家利益。民主、法治是人類發展的大方向,只是落地實施時必須與本國的歷史文化相融合,不可操之過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貴在“特色”,精髓在“與時俱進”。政治與現實要緊密相連,只有在充分尊重現實存在的前提下,展開先小後大、先易後難進行制度建設,才能平穩過渡,積小勝為大勝,最後取得較大的成功。
在全球化時代,如果我們不能按照世界通行的規則來行動,不接受全人類的普遍價值觀,就不可能全面享受人類合作帶來的好處。中國歷史上的長期封閉,曾導致了我們文明的嚴重停滯不前,也深層次的表明中國不可能孤立的進步。實質上中國近代的進步都是國際合作導致的進步,這也就是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最大紅利,我們要倍加珍惜和不斷完善。
未來,必須在中國大力提高人們的科學素養與理性思維能力,既要務實更要求真。全面系統地調整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結構。只有系統地調整好結構,國家基礎才能堅實,發展空間和潛力才能持續增大,最終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國、強國。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6月號,總第2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