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甘文鋒 |
中評社香港6月9日電(記者 廖梓達)最近一項民意調查揭示,香港近八成青年對香港有歸屬感,數據反映青年熱愛香港,能以理性分析社會議題,惟青年聲音被社會忽視,導致他們對部分議題感到憂心。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甘文鋒認為,香港青年人對於香港社會事務,特別是當前關鍵的政改問題愈發積極發聲,正正反映他們希望獲得社會重視和認同,這是未來如何做好青年工作的關鍵。
甘文鋒認為,去年在香港因政改而起的佔領運動並非單一事件,而是特區在回歸以後發生的社會運動的當中一環。他亦提到,香港多數青年人反對建制是正常事件,這與世界很多地方的現象相似,他們未必信服於公權力,但希望獲得社會及公眾重視,及在同輩之間得到認同,而這正是泛民能夠掌握年青人意見的關鍵所在。
甘文鋒指出,泛民善於以未經充分論證的“普世價值”將一眾議題加以包裝,並通過新媒體或社交平台加以廣播,使其貼近年青人的理想主義思維,爭取青年人支持,例如在政改討論中以“國際標準”包裝自己的取態,或放大化特區政府出現的紕漏,挑撥青年人反對政府的情緒。他認為,大批青年人在去年積極參與佔領運動,與之不無關係。但與泛民相比,建制派雖然著重地區工作,卻對新媒體重視不足,同時,也對單一事件缺乏延續性思維及做法,因此難以向青年人準確發聲,在爭奪話語權上一直處於被動劣勢。
甘文鋒強調,扭轉公眾看法並不容易,建議建制派若想繼續爭取話語權,則應檢討其運用輿論平台的方式並在形式上加以創新,同時增強彼此間策略性的協調部署。他舉例指出,青年人對於“愛國愛港”的概念明顯存在抵觸心理,建制派可以考慮以另一種論述或講解,使其貼近青年思想,更易被青年人所接受。
甘特別指出,建制派同時需要建立協同行動的統一機制,例如就某一事件達成統一論述的共識,明確劃定“什麼不能說”的底線,在此基礎上鼓勵各黨派自由論述,“百花齊放”,以此亦能提升建制派的靈活性,在爭取青年人支持的同時,改善自身所處的政治生態及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