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廣州流溪河上游發現先秦兩漢遺址群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6-09 08:57:07


 
  其次為春秋至戰國早中期,以夔紋陶、重菱形紋、方格紋陶片為特征,泥質或夾細砂硬陶為主,灰陶、灰褐陶居多,可辨器形有各形制罐、翁、簋、豆等,該時期遺存僅見於灌村盆地。最後,是戰國晚至秦漢時期,以米字紋、方格紋陶片為特征,泥質或夾細砂硬陶為主,灰陶、灰褐陶居多,可辨器形有各形制罐、翁等,多見於呂田盆地、灌村盆地。

  去年底,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還邀請學者就遺址情況召開專家論證會,與會專家聽取流溪河流域文物資源考古調查成果匯報,對考古調查、試掘所獲文物標本進行觀摩分析。今年2月,廣州市長陳建華對流溪河流域文物資源考古調查項目作出新的指示,要求對流溪河流域先秦文化遺存進行“認真梳理、加以保護”。目前,考古人員正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以期盡快完成考古調查報告的編寫出版。

  宋明城墻遺址現身鬧市

  此次發現宋、明遺址的市一大道,在人民北路以東、東風西路以南、南隔彭家巷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孝寺相鄰,位於廣州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區———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範圍。城墻遺址南側堆積最深距現地表近6米,自上而下包括近現代、民國、清、明、兩宋及唐末五代時期堆積層。

  除宋明城墻外,現場清理出明代至民國時期水井、灰坑、灰溝等遺跡。專家介紹,廣州在民國時期明清廣州城墻基本上被拆除,僅存越秀山上1000多米長的一段。這段宋代城墻則因明清時期已經埋藏在地下而得以保留。此次發現的宋、明時期城墻遺址是廣州古城考古的重大發現,與文獻記載完全吻合。在國家文物局主編的《2014中國重要考古發現》一書中被列入全國38項重要考古發現之一。

  根據專家意見,市政府決定對城墻遺址實施原址保護,目前對城墻遺址實施臨時保護性回填,待條件成熟時予以展示。

  (來源:《南方都市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