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號”能解決嗎?
對社交媒體的經營者來說,網絡暴力行為也已成為一個頭疼問題。
作為西方網絡輿論的主要陣地,“推特”一直強調“言論自由至上”,這使它經常成為各種勢力煽動輿論風暴、鼓動騷亂乃至引發現實動蕩的平台。
在其發展初期,推特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僅僅體現在禁止假冒他人身份和屏蔽垃圾郵件。現在,網絡暴力昭彰惡名,已經對該公司形成經濟威脅:它曾以“全球3億用戶”為傲,但這個數字已經長期停滯,作為“招牌”的政治領袖、名流明星們,也有不少因為不堪忍受網絡暴民騷擾而關閉了“推特”賬戶。
推特公司已經意識到這一風險。在今年2月的一次內部會議上,推特CEO迪克·科斯托洛向員工宣告:“我們要開始四面出擊,隨時把這些(網絡暴民)踢出去,確保他們發表那些可笑的攻擊性言論時,不會有任何人聽見。管理層的每個人都明白這件事至關重要。”
今年4月,推特發布了修訂過的用戶協議和一套新的後台篩查程序。任何人發布言論“對他人進行暴力威脅或宣揚針對他人的暴力”都將被“删號”;用戶還將被強制删除某些不當言論,否則將無法登錄。
不過,沒有任何程序能做到百分百準確。一個揭露公司黑暗內幕的“告密者”可能被迫閉嘴,一個真正的恐怖分子也可能成為漏網之魚。“有什麼算法能辨別出‘報復性色情圖像’和‘裸體藝術照’之間的區別?機器不可能做出判斷,也沒人有足夠的錢雇用夠多的人去做這些判斷,”新澤西州拉特格斯大學研究社交媒體倫理的學者阿拉姆·辛賴希說。
另一種方案是讓互聯網“自我監督”,以“人肉搜索”為典型。有時候,人肉搜索者會幹好事:他們揭開匿名攻擊者的真實身份,把他們釘上恥辱柱,幫助互聯網“清理門戶”。但在其他時候,人們會對他們不喜歡的言論隨意“定罪”並以公布隱私作為懲罰。
2013年,IAC互聯網公司時任傳媒總監賈絲廷·薩科乘飛機去南非探親前發了一條“推特”:“前往非洲。希望不會染上艾滋病。開玩笑的啦,我可是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