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8日電/韓國政府相關人士或是媒體在慰安婦和教科書問題上指責日本時,有時拿德國做對比,即認為德國與日本不同,比較恰當地處理了歷史問題。本報通過研究人員的看法對日德兩國的戰後處理進行了比對調查。
首先,從戰後兩國政治家的講話來看。日本在戰後50周年的1995年8月,村山富市首相發表了“村山講話”,承認日本對亞洲國家實施了“殖民地統治和侵略”,並表示“痛切的反省和由衷的道歉”。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的石田勇治教授認為,德國沒有像日本那樣進行籠統的抽象的道歉,而是就各種事項進行了具體的道歉,比如對納粹集中營的受害者。1970年,時任西德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華沙,跪在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就納粹暴行道歉。替納粹辯護在德國被視為違法。
在戰後處理的方法上,兩國也有不同。日本是在國家間對賠償問題進行了統一處理。日本外務省官網稱,處理是依據當時的國際社會能夠普遍接受的方式。1951年締結的《舊金山和約》的大部分締約國放棄了對日賠償要求,1972年的《日中聯合聲明》也宣布放棄了對日戰爭賠款要求。另外,日本認為,同韓國之間已不存在戰爭賠償問題。通過1965年的《日韓請求權協定》,日方提供了總額達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資金,從而解決了財產賠償和請求權問題。
德國則主要是從清算納粹戰爭犯罪的人道主義角度出發,以對個人賠償的方式進行了戰後處理。日本防衛研究所戰史研究中心主任莊司潤一郎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存在獨一無二的納粹集中營問題,另外兩德在戰後處於國家分裂狀態,一旦形成國家賠償,賠償數額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