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校方認為,此舉力圖破除“初試統考”模式過分注重分數的弊端,突出對考生學術水平、品德及專業發展潛力的考核,及學院、導師在博士生錄取工作中的學術評價自主權。目前,學校在5個院系試點該制度。
入校攻讀博士生後,人大還會鼓勵和支持博士生出國進行為期半年到一年的學習或聯合培養,但博士生也要面臨學科綜合考試的考驗。
這門考試是具有淘汰功能的,吳曉求說,這種學科綜合考試一般安排在博士生第二學期末、第三學期初,以主文獻為核心考核內容,至於如何淘汰和是否明確“首次不通過率”及不通過後的補考機制等,由學院根據學科特點自行確定。
畢業答辯
學生論文嚴重失範 導師也要被“約談”
申請畢業答辯前,人大博士生需公開發表至少2篇與本專業相關的學術論文,具體標準由學院依據學科特點制定。
提交論文後,博士生將迎接人大今年新近啟動的預答辯考驗,吳曉求說,一般會給出兩個結果,一個是要求學生暫緩答辯,另一個就是提出修改意見讓學生修改後再行答辯。
而在正式答辯前,博士生還要接受論文盲審,“每年都要有5%左右的盲審淘汰率,也就是大概40篇論文呢不能進入答辯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