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7日電/在今年“兩會”上,中國高層宣布,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將在7%左右。中國國家統計局7月15日公布,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968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保七”的任務,分毫不差地完成了。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0%,二季度增長7.0%。
美國《僑報》7月16日載文《“保七”不應成為中國“硬任務”》,文章說,這一方面使人鬆了一口氣。因為,中國目前面臨的嚴峻經濟形勢衆所周知。官方也坦陳上半年中國“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和不斷加大的下行壓力。” 但另一方面也使人產生更多的擔憂。許多人士質疑數據的可靠性,認為和實體經濟運行狀況嚴重不符。但即使從官方數據也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確實不小。即使透過官方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 貿易、投資、房地產都不妙。上半年,進出口總額11531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6.9%,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1.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1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名義增長4.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3.9個百分點。而消費的拉動能力也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0.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
而在今年下半年的“後半場”,這一趨勢應該更為嚴峻。一個新增因素是中國股災。中國股災必然會傳遞到實體經濟中: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本次股災,一方面折射了會給中國宏觀經濟帶來巨大衝擊。因為股價大跌會造成民衆財富縮水,從而減低消費,同時會造成企業融資成本升高,減低企業投資需求,甚至使個別企業因喪失融資能力而倒閉。同時,官方救市動員了舉國之力,耗費了原本是可以用在其他地方的資源。
在一個正常運轉的經濟中,起起落落是常態。硬性規定經濟增長率,尤其將其與政績相掛鈎,不僅是不恰當的,而且是危險的。這會引發多重負面效應。首先就是弄虛作假,過去,就有各地報的GDP數據,匯總遠遠高於中央統計數據這樣的“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