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河北現清代道光房契 歷經百年完好無損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21 15:51:07


  中評社北京7月21日電/日前,肥鄉縣東馬固村岳相民家中發現14張包裹在布包中的老房契。其中年代最為久遠的是清道光23年(1843年)的房契,距今已有172年,這份珍貴的契約雖歷經近200年的歲月仍完好無損。文史專家認為,這些跨越了不同時代的家族老房契對研究清代、民國時期及新中國成立後土地和社會制度變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這些地契大小不等,最大的長50厘米,寬45厘米,最小長18厘米,寬9厘米,都是有韌性的上好宣紙,紙張已經泛黃,除個別邊角有輕微破損外,其他均保存完好。正文均用正楷毛筆字書寫,字跡工整、文筆流暢、條款分明,相當於現在民間使用的租賃合同。地契中,包括2張清朝、7張民國時期和5張新中國成立後買賣田房的契約和契稅收據。最早的一張是道光23年(1843年)正月二十二日;最晚的一張是1954年3月25日,前後跨越111年。契約當中有1張是契稅收據,其餘13張都是田房買契,買契上蓋有大紅官印和中間人、見證人的私人印章及當事人摁的手印。地契內容多為賣契人因無錢使用,經中人作證,將地出賣給他人。文書中寫明買賣人和中人姓名、房產、地產面積和四鄰及價錢等。

  據了解,地契是中國古代典押和買賣土地時,雙方訂立的契約。地契主要分為兩種:由賣方擬定,經官府驗證並蓋章的稱為官契,也叫紅契;未由官方蓋章核准的稱為白契,也稱草契。

  岳相民說,這些地契是祖傳下來的。2004年,其父親去世後,母親將包裹在布包中的14張地契交由他保管,並囑咐一定要好好保存。他介紹,這些地契從清代道光、鹹豐年間到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後,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完整性,詳細記錄著岳家祖上與他人交易土地和房產的情況。他曾聽父母和同族老人講起過,岳家祖輩勤勞樸實,是當時的殷實大戶,這些地契充分反映出岳家當時的財力。肥鄉縣文史專家胡鳳林查看這些地契後認為,土地買賣契約和地契本身並不稀罕,一般是記錄當時土地買賣和宅基地情況的,但像這樣時間跨度如此之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連貫性的,並不多見。況且,清代到民國這段時間,時局混亂,能完整地把這些地契保存下來也不容易。他說,這些家族田房買賣契約,真實地再現了近200年來冀南地區的民間民事和民風,對研究近現代地方風俗人情及土地改革和和社會制度變遷具有很好的歷史參考價值。

  (來源:燕趙都市網)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