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科偉說,在樓市調控之下,從設計環節開始,品牌開發商就對各個環節的成本嚴加控制。有的項目公司甚至去找“野雞”裝修施工隊,在項目層層分包之下,項目質量自然難以確保。相當一部分“品牌產品”可能來自無名小廠或是代工生產,“不同代工廠出來的產品品質很難保持一致。”
監管缺失成背後“推手”
業內人士指出,精裝房目前尚缺乏相關標準,開發商在給“精裝修”房定價時就產生了灰色地帶。無論是2000元/平方米還是5000元/平方米的精裝標準,在沒有統一驗收規範的保證下都成了模糊概念。
記者就此採訪了住建部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坦言,毛坯房交房是有國家強制標準的,但精裝房在交房時則沒有國家強制執行的驗收辦法。“之前討論過很多次,但由於驗收時,不同開發商用的材料、裝修方式等難以制定統一標準,所以該精裝房驗收標準出台的難度極大。”
山東一家中小型開發商總經理告訴記者,開發商在商品房開工建設之前需要向當地住建部門繳納工程質量保證金,“工程保證金約占造價的3%,在開工後三到五年內按比例返還。但由於招商引資的需要,地方政府一般會對品牌房企格外開恩,如允許其工程質量保證金緩交或免交。由於相對缺乏約束,品牌房企在產品質量上的把控也就‘有些隨意’。”
此外,由於品牌房企在產業上下游占據優勢地位,承建商墊資、克扣工程質量保證金也時有發生。近日,南京萬科金域藍灣的施工方到萬科南京置業公司進行維權,旨在討回萬科拖欠的工程保證金。曾參加現場維權的陳先生坦承“在建造時要趕工期,雖然在一年內就把項目的一期工程全部建造完成,但在交付之後,樓盤出現質量問題也在意料之中。”
一位跨國物業機構負責人認為,工程質量保證金並未完全發揮其作用,建議相關部門考慮將其作為維權者的房屋質量賠償基金。
中國建築業委員會專家委員程海斌認為,包括知名房企在內的建築工程質量問題頻發的背後,固然有企業質量意識不強、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等因素,然而從執法監督的角度,相關機構執法監督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少數監督人員對工程違法違規行為執法不嚴、處罰不到位,起不到應有的懲戒作用。”
(來源:經濟參考報) |